首页 -新闻 -论坛 -播客 -微博 -拍客 -活动 -全媒体 -晚报电子版 - 晚报数字报 - 生活日报 -邮箱 -wap网站 -便民 -专题 - 世博
 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镇名村系列之三无盐娘娘的故事一直流传,古代起义和现代战争烙下印记
无盐村:悠悠千年古韵
  • 2010年11月08日 作者:
  • 【PDF版】

    远近闻名的鱼鼓山齐龟。■■■■■■■■■■■■■■■■■■■■■■

    抗战时期罗荣桓元帅的办公遗址

    龙山书院残址。

    文/片 本报记者 熊正君

    地下两三米隐藏古城道路

    据东平县志记载,无盐故城原位于东平镇无盐村南三华里处,东到泰安、北到齐河、南到济宁、西到郓城,包括现在的无盐村和周围的很多村庄。它曾在西周、春秋为宿国地,战国时齐置无盐邑,秦至北魏均为无盐县治。汉为东平国治,至北齐废除,历时1000余年。汉时无盐村为东平国的国都,经济、文化都很繁荣,可谓盛极一时。

    “现在故城遗址全都被大清河冲走了,城墙、道路、房屋等都被淤泥埋在了地下。1981年那年,村里分了地要打机井,我们打井时,往地下挖了两三米就淘出来很多砖瓦石块,还隐约看见道路的痕迹。”94岁的村民张本见回忆道。

    村民杨明发告诉记者,提起鱼鼓山齐龟,村里无人不知,邻村的人也会慕名前来参观。在村东鱼鼓山的半山腰,记者见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大石龟,头朝东北、昂视苍天,瘦瘠伏卧,蔚为壮观。石龟周围怪石嶙峋、古柏参天。据传,无盐故城的最后一个县令生活堕落、喜食甲鱼。一年夏天洪水大作,县城淹没,人们认为是鳖精所致,为了警示后人,村民就集资造龟,立于鱼鼓山山腰。

    无盐村三面环山,南临大清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举世闻名的中国古战役之一———无盐大捷就发生在这里。西汉末年,统治黑暗,广大农民破产流亡。王莽“改制”更使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在山东境内爆发了赤眉军起义。

    当时无盐县也响应赤眉军反王莽。公元22年,王莽派兵企图消灭起义军。官兵攻破无盐县城后,屠杀百姓近万人。其暴行激起了赤眉军和当地村民的极大愤慨,他们协同作战,在汶水之阳、无盐城周围大败王莽军,一举收复无盐县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无盐大捷。现存于北京博物馆的《赤眉军无盐大捷》巨幅油画,就再现了当时起义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率游击队在泰西地区对敌战斗时,两次经过无盐村,并在村中休整军队。“现在村民侯家庆的老家,还保留着罗帅当时的办公室,县委也造了个‘罗荣桓元帅办公室旧址’的石碑,把这处遗址保留了下来。”村支书万忠华说。

    无盐娘娘的故事流传千年

    “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记者一走进东平镇无盐村西头,就听到一群孩子边跳边唱地说着无盐娘娘的故事。

    正在村头晒太阳的90岁老人姜荣喜告诉记者,在她三四岁时就听奶奶给她们讲无盐娘娘帮助齐宣王兴国强兵的故事,现在她也把这个故事讲给孙女们听,希望村里的女孩们不要只注重容貌,要学知识、长才能。

    从姜荣喜老人那里,记者了解到了无盐娘娘的故事。无盐娘娘名叫钟离春,是战国时期齐无盐邑(今东平镇无盐村)人。因其相貌极丑,年30而未嫁。虽为平民女子,但素有大志,胸有良谋,而且很关注国家大事。

    当时群雄称霸,战乱纷纷,齐国还算强盛,但齐宣王荒淫无度,不理国政。钟离春心忧如焚,不远千里求见齐宣王,陈述4条建议,使齐宣王有所醒悟,当即让钟离春坐车入宫,拜为无盐君,立为后,并且改正了自己的过错,一心一意料理朝政,齐国大治。

    研究无盐村历史20多年的老教师张瑞河告诉记者,无盐村的历史有史料记载是战国时期齐置无盐邑,至今有2000多年。因为钟离春是无盐人,她的故事又广为流传,所以人们称她为无盐娘娘,在《史记》和《烈女传》中均有记载。“无盐娘娘的故事不仅在百姓口中流传,还被人们搬上了文艺舞台,元杂剧和很多地方戏中都曾编演过她的故事。”张瑞河说。

    从龙山脚下往山上爬,大约走了2里地,记者看到了一口井,约1米多深,里面没有水,但底下的土壤很湿润,井周围的一些石头都被冲刷得很光滑。张瑞河告诉记者,这是一处喷泉,叫做海铃泉。

    “这个海铃泉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和无盐娘娘也有关系。相传无盐娘娘的弟弟———荼在桑行帮助姐姐除草时,捡到一个小铃铛,后被一只野兔叼走。叼着铃铛的野兔钻到石缝里不出来,荼就用锄头挖石缝,结果一股清泉就流出来。原来这个铃铛是东海龙女游玩时丢失的,龙王为了感谢荼捡到铃铛,就送给当地村民一股清泉。从那以后,这股泉水就没断过,村民用它来春播和浇地,人直接饮用都可以。”张瑞河介绍道。

    断壁残垣中走出文豪大家

    沿着村中的小路向东南方向走,在无盐村与牌子村的搭界处,巍巍青山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松柏,奇形怪状的山石,深秋阳光透过树枝枝叶倾泻而下,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龙山,远近闻名的龙山书院就在半山腰。”张瑞河指着这座山说。

    自山脚往上攀,山间小路隐约可见。张瑞河向记者解释,原来山上都铺着很规整的石板路,后来疏于管理,附近村民盖房子时都把这些石板搬走了,现在只留下隐约小路。大约20分钟后,山势峻拔的路上突然出现一片平地,平地上歪歪斜斜的鼓楼柱子、倾倒了一半的残墙断壁、被枯草黄叶覆盖的鼓楼底座、断裂的残碑、石磨、枯井……这占地近百亩的地方显示着这里曾经人烟鼎盛。

    据了解,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30年,即公元1293年,属于皇家书院,《书院章程》直接由朝廷颁发。在这里,元代“世称三王”的文学家王构、王旭和曾任东平学正的王磐,都担任过龙山书院的主讲。元代农学家王桢谢职归里后,曾在龙山书院主讲其农业科学名著《农书》。

    另外,元代戏曲家、被人称为“小汉卿”的高文秀,青年时代亦曾在龙山书院读书、习曲。在明、清两代,书院也是人才辈出。明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王宪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龙山书院读过书。据统计,仅清道光年间,东平就考中了王圣来等3名进士,李树朴等12名举人,孟衍观等31名贡生。“清乾隆年间,书院曾遭火灾,就移建到州城北门里马公祠,但还是挂着‘龙山书院’的牌子;道光年间又遭水灾,书院移建到小东门里,也就是现在的东平一中校址。1930年龙山书院改为东平中学,万里同志就是它的首届毕业生。”张瑞河说。

    “在龙山书院里还有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龙山圣井,井里泉水甘冽,水源充沛,可供全院几百名师生饮用。”张瑞河指着一处不起眼的井告诉记者。走近一看,井口不大,约三四米深,因近两三个月无雨,井内已无泉水。

    “无盐村的很多历史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都不复存在了,但是这些东西在史料中都有记载,证明我们村的历史古韵深厚。今后我们会好好利用这些历史,把无盐村打造成历史名村。”村支书万忠华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盐村:悠悠千年古韵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