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年前杭州取经的老茶人
作为“南茶北引”的探路者,他们见证了日照绿茶的发展
  • 2010年11月26日 作者:
  • 【PDF版】

    用竹笸箩晾茶的方式,是刘昭贤那一批老茶工从南方引进的。本报记者 陈文进 摄

    本报记者 吴金彪 见习记者田宗媚

    日照绿茶作为日照市的名片,自1966年南茶北引试种成功以来,面积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品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誉。

    本着为日照绿茶发展尽一分力的宗旨,本报欢迎您到“绿茶馆”做客,说说种茶、炒茶、买茶、喝茶的秘诀与技巧,聊聊日照绿茶的保护,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掌故……举凡日照绿茶的方方面面,您都可以来电来函与我们分享。

    本报热线电话:8308110,邮箱:jrrz@qlwb.com.cn。

    巨峰镇西赵家庄的刘昭贤、后村镇大竹园村的郑世凡和巨峰镇薄家口村的袁安连,在上世纪都曾被选拔到杭州学习种茶、采茶、炒茶。。

    “30多年了,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茶行!”

    说这话时,略显疲惫的刘昭贤突然把头抬起,眼睛也似乎放出光来。看得出来,他对自己30多年来与日照绿茶的这段“情缘”相当珍视。

    “我和日照绿茶有缘”

    1966年“南茶北引”成功后,当时的日照县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先后派出5批21人次,到安徽、浙江学习种植、制作绿茶,刘昭贤就是其中一名幸运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被选中,可能是我和日照绿茶有缘吧。”现年54岁的刘昭贤笑着说。

    刘昭贤是巨峰镇西赵家庄人。上世纪60年代巨峰公社西赵家庄是“南茶北引”的“前哨”,著名的“九一六制茶厂”就创办于此。

    中学毕业后,刘昭贤受分管山林任包队干部的父亲影响在生产队干活,开始接触茶树,“后来被推荐上山了。”

    刘昭贤说的“推荐上山”,就是上山里的茶园种茶、制茶。“最早炒茶,哪有什么机械设备啊!支一个大炕,底下烧火,就开始烘干了,炒茶用的锅就是我们烧火做饭用的锅。”刘昭贤说。

    1977年左右,正值全国推广密植茶园,刘昭贤获得了去杭州“参观”的机会。“当时懂茶叶技术的人很少,很多人说北方种不活茶树,我就是要种给他们看。”

    这次“参观”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算不上真正的学习”。1981年,刘昭贤被农业部选拔到杭州学习种茶、采茶、炒茶,“整整呆了半年多时间,除了吃饭睡觉,整天跟茶树在一起。”刘昭贤说,当时选拔条件很严,必须工作满8年,那一批去杭州参加培训的,山东省只有他一人。

    “做梦也想把茶种好”

    与刘昭贤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后村镇大竹园村的郑世凡和巨峰镇薄家口村的袁安连。

    郑世凡说,1976年山东省商业厅组织了22个人到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学习,只有他和袁安连是日照人。

    当时,郑世凡25岁,而袁安连只有20岁。“上午学习防治病虫害理论,下午就到茶地里抓虫子。”袁安连回忆,当时他们的课程很多,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炒茶……十几位老师从每周一到周六轮流给他们上课,只有周日可以在杭州各处逛逛。

    郑世凡、袁安连特别珍视在杭州学习的机会,记笔记、看资料、请教专家,“如饥似渴”,很少出去游玩。“不能让人看不起,有时候晚上做梦也想把家乡的茶种好。”郑世凡回忆,那半年多时间正是茶树的采摘期,一边听课一边到茶园实践,并不觉得累。

    当时,由于连年遭受冻害,很多人对茶树这位“南方嘉木”能否在日照“安家”产生了怀疑。上至林业部门的领导,下至生产队的队长都劝郑世凡等人不要再种茶树了。当时他们听到最多的是:“能种活吗?”

    已经从事茶树种植生产多年的刘昭贤、郑世凡等深知这一点,回到日照前后,他们就在农科院专家虞富莲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5年多的实验,茶叶栽培,越冬防护,试制制茶机器,记录气象数据……

    “一天也没离开茶行”

    11月11日,在巨峰镇薄家口村,三位昔日都曾去杭州学习的老茶人又聚在了一起。几年来,他们忙于各自的“茶事”,并没有多少相聚的时间。袁安连现在是一家茶厂的老板,郑世凡则在家炒茶、卖茶,刘昭贤长期在茶厂炒茶、指导,更是“一天也没离开茶行”。

    “我们这批人,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真的没剩下几个了。”袁安连告诉记者,炒茶是一个苦差事,熬夜,还要忍受高温,现在“80后”、“90后”都不愿意搞了。他们虽然年龄大了,但是30多年来,却一直没有离开过茶行,“有时候也觉得很自豪。”

    “我不会改行!”刘昭贤说,茶叶的知识其实是无穷无尽的,他现在还在不断地学习。在刘昭贤的办公室里,除了书写整齐的读书笔记外,记者还发现了一些已经被老鼠啃咬过的茶树资料,里面有一张1981年他去杭州学习时“农业部人民公社企业管理总局”颁发的培训班结业证书。

    “不抽烟、不喝酒,我的爱好就是喝点绿茶。”刘昭贤说,“喝绿茶其实没什么讲究”,绿茶不像乌龙茶是一种功夫茶,需要洗茶、泡茶等繁琐的工序,每个人下了班或在地里干完活,都可以回家泡上一壶日照绿茶,“不用盖盖儿,香气自然会溢出来。”

    延伸阅读

    三位老茶人的担忧:

    茶树用药太随意

    “山东不仅能种茶,而且能产好茶。”正是在刘昭贤等老一代茶人的努力下,“南茶北引”才获得成功,并由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品牌———日照绿茶。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特有的品质:叶片肥厚、栗香浓郁、回味甘醇、耐冲泡。如今,绿茶已成为日照的城市名片。

    对于日照绿茶这些年的发展,在茶行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郑世凡、袁安连、刘昭贤三位老茶人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两年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担忧的是,“现在,农药和催产素使用随意性太大。”刘昭贤坦言,为延长采摘期,增加采摘轮次,部分茶农频繁使用“一喷早”、“叶面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每采一遍就上一遍药,”使绿茶的品质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些年来,一些小加工作坊一味追求生产数量,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简化日照绿茶的加工工艺流程,甚至一些成品茶根本达不到足干的程度,水分产量超过10%甚至更多,“连起码的储存时间都不能保证”。

    “品牌是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定得珍惜。”刘昭贤说,30多年来他们都在与日照绿茶打交道,感情太深,“眼里容不得沙子”。

    (本报记者 吴金彪)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年前杭州取经的老茶人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