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走访于艾滋病高发区,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她是艾滋病患者最忠实的听众,王桂爱说,她最明白那个群体心里的苦。
生死场中告解师
  • 2010年12月03日 作者:
  • 【PDF版】

    王桂爱说,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他们渴望有人倾听。

    文/本报记者马媛媛 片/本报记者孙国祥

    王桂爱1981年参加工作,王桂爱1981年参加工作,在那一年,美国发现了世界第一位艾滋病患者。她觉得这很巧合。

    隔离开他们的不仅仅是死的绝望,更有生的冷漠。这是一个“孤岛”,岛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下一次初升的太阳。但王桂爱知道,阳光是平等的,应该照得进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看惯生死,却不习惯心疼

    王桂爱说,一个月前,小敏病发去世了。半年前,在一张“艾滋病抗体化验单”前,这个18岁的女孩子顿时嚎啕大哭。王桂爱心里针扎一样地疼。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他们是受害者,他们得到的不该是歧视。

    12月2日上午,王桂爱在办公室整理着艾滋病宣传日的材料。相比前两天铺天盖地的宣传活动,她的生活顿时安静了下来。“关注艾滋病患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包括你们媒体在内,都做的不够好”,王桂爱拿着一沓宣传材料,绕了大半个桌子,叹了口气,又调头将材料放回原处。她心里想的,还是防艾宣传的普及工作

    半年前,在潍坊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王桂爱把一份“艾滋病抗体化验单”递给小敏时,这个18岁的女孩子顿时嚎啕大哭。王桂爱心里针扎一样地疼。

    小敏是坐台小姐,但这四个字对王桂爱来说,没有意义。王桂爱心疼这个年轻姑娘,她还只是个孩子。

    小敏哭起来,带着几分孩子般的天真,她瞪着泪汪汪的大眼睛问王桂爱:我还能继续工作赚钱吗?

    王桂爱知道,这个女孩在和同龄人不同,她没有父亲,母亲带着她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生活。她辍学时,弟弟还在读小学。辍学的原因很简单,赚钱供弟弟读书。在遭遇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小敏盯着“销售”的名义进“考场”,走出来时就成了坐台小姐中的一员。躲在洗手间大哭了一场,她还是工作了,因为她没得选择。

    “她说她只想赚钱养家,她已经没有退路了。”如今王桂爱讲起曾经听过的故事,心里还会生生地疼。王桂爱说,其实那些艾滋病患者背后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他们是受害者,他们得到的不该是歧视。王桂爱说,一个月前,小敏病发去世了。她一直瞒着病情,直到去世之前,家人才知道她染上了艾滋病。看多了生死,却仍不习惯心疼。

    都是有故事的人

    这是一种看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微薄的希望紧紧地攀附,又一次次地被绝望裹挟。这样的故事太多,王桂爱只能一点点地努力。她是他们在这个绝望世界里几乎唯一的出口,他们把自己的恐惧和渴望说给她听。

    在王桂爱统计的数据上,2010年1—11月,潍坊共检测到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创了“新高”。这些被感染的患者,一半以上都和王桂爱保持着联系。她是他们在这个绝望世界里几乎唯一的出口,他们把自己的恐惧和渴望说给她听。

    在外上大学的潍坊籍学生中,有8位染上了艾滋,他们瞒着父母,可当那份绝望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会给王桂爱打一通电话。这些中,还包括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

    “对他们来说,关爱是种奢侈品。”王桂爱的眼里总是透出无奈和心酸,在她的心里,防艾不仅是本职工作,还是她投入全身心去守护的一片“孤岛”。这是她的信仰,也是她的承诺。

    “准妈妈”兰兰是被丈夫传染上的艾滋,眼瞅着怀孕7个多月的肚子,这位即将为人母的女子一次次地打通王桂爱的电话,“求你救救孩子”,这样的声音让王桂爱心如刀绞。

    这是一种看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情,微薄的希望紧紧地攀附,又一次次地被绝望裹挟。这样的故事太多,王桂爱只能一点点地努力。

    认识王桂爱的人,用“倔强的好人”来形容她。听到这样的评价,王桂爱笑起来:“我确实挺倔强,听不进劝”,说这话的时候,她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不怕,他们才能不怕

    王桂爱握起她手的刹那,楠楠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可能只是一次握手、一个拥抱”,在王桂爱的心里,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得了一种疾病,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她不怕,他们才能不怕。

    “我跟他们握手,跟他们一起吃饭,为的是消除他们的顾虑。”

    每一位到疾控中心咨询病情的艾滋病患者都会受到王桂爱的热情接待:握手、一起吃饭。这样的“待遇”让他们“受宠若惊”。

    拿着化验单的楠楠坐在王桂爱的办公室里,颤抖地说不出话来。她不敢告诉别人她得了艾滋,不敢跟别人近距离说话,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她都躲的远远的,生怕传染给别人。王桂爱劝她,不用怕,普通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顿时她激动起来:“不怕,不怕你敢跟我一起吃饭吗?”

    王桂爱握起她手的刹那,楠楠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王桂爱握着她的手,陪她到家里一起包水饺,一起吃饭。“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可能只是一次握手、一个拥抱”,在王桂爱的心里,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得了一种疾病,需要更多人的关心。

    王桂爱的工作,除了安抚这些艾滋病人,还需要不断的告诉她所能接触到的人:不要让艾滋病患者感到孤单。

    隔离开他们的不仅仅是死的绝望,更有生的冷漠。这是一个“孤岛”,岛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下一次初升的太阳。但王桂爱知道,阳光是平等的,应该照得进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记者手记>>

    阳光照进来,“彩虹”升起来

    在与王桂爱的交谈中,她时不时的提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看似表面光鲜,内心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艾滋病。

    在王桂爱的眼里,这些艾滋病患者并没有不可饶恕的罪过,很大一部分艾滋病患者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对于最近高发的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王桂爱也有自己的想法,她曾几次深入到这个群体中,希望把这些人集中到一个群体中,最近几年,他们一直想把潍坊的“彩虹组织”(同性恋组织)真正地建立起来,但他们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困难。这个群体的隐蔽性很强,他们一般通过网络联络,也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一般周末都有活动,但仅限于圈内人。对圈外人,他们有着本能的抵触。

    “上帝把他们造错了,不怪他们”,王桂爱说,她所面临的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人生往事,她所做的,就是把他们的伤口抚平,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死场中告解师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