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民俗
上大盒子
  • 2011年06月23日 作者:
  • 【PDF版】

    上大盒子就是邻里街坊间互帮互助乡情的体现。那时也讲究礼尚往来,也难免往而不来,也能不来却往,都不介意。

    □田邦利

    过去,生产力低下,经济条件差,老百姓的日子普遍地穷,遇到婚丧大事,一家一户的财力捉襟见肘。众人拾柴火焰高,于是人们就合伙结社,几个或多个户家自愿结合在一起,一家有事,多家参与,或钱或粮都凑份子。社,有“红社”,有“白社”,为娶媳妇结的社叫“红社”,为丧事结的社叫“白社”。

    我的家乡在济阳县的东北边陲,过去也是穷乡僻壤,乡亲们过的也是穷日子,婚丧大事邻居街坊自是也结社。结社之外,还有个习俗是,一家娶媳妇,百家蒸馍馍,蒸了馍馍往娶媳妇的人家送,乡亲们把这叫“上大盒子”。一份大盒子5斤馍馍,4个或6个一斤,娶媳妇那天的前三两天给人家送去。娶媳妇的人家收下馍馍,回赠火烧。火烧扁圆,大小如大枣,皮是黏米面的,里面是枣或麸子,团好后,放在锅里烙,不熟就出锅。火烧不大,寓意深远:新婚夫妇和和睦睦黏合在一起早生福子。

    娶了媳妇,待了亲戚,娶媳妇的人家还要答谢上大盒子的,每户2斤馍馍一碗汤,汤的内容随季节而定,冬天就是白菜粉条豆腐汤,汤的上面还有两片肉和两三个油炸丸子。场子里的人抬着大食盒、拿着单子一家一户地送。解放后,“红社”、“白社”渐渐地都没了,“上大盒子”却一直延续着。有位街坊名叫许爱芝,1971年他儿子娶媳妇时,5斤馍馍只留3斤,过后就不再分馍馍了。这一改革很是顺乎民意,一呼百应,自此一份大盒子由5斤馍馍改为3斤。

    现在说起上大盒子,有人可能觉得有点好笑,贺礼竟然是5斤馍馍,5斤馍馍算什么!现在5斤馍馍真是算不了什么,可那时5斤馍馍真是5斤馍馍。5斤馍馍都是特意蒸的,因为平时家里哪怕是老人孩子吃的都是窝窝头,有时窝窝头里还要掺上糠菜。娶媳妇的人家得用人帮忙,得招待亲戚朋友,大吉大利大喜的日子,生活也得搞得好一点。平时的窝窝头要换成馍馍,人多用饭多,吃馍馍就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一家一户没有那么多的面粉。一家娶媳妇,百家蒸馍馍,这家5斤,那家5斤,聚少成多,困难就解决了,媳妇就娶家来了,事就办过去了。

    上大盒子就是邻里街坊间互帮互助乡情的体现,家乡有这样一种说法,娶媳妇落个媳妇,生孩子落个孩子。那时也讲究礼尚往来,也难免往而不来,也能不来却往,都不介意,几斤馍馍,少吃口有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天天吃馍馍了,据说家乡娶媳妇上大盒子也已不再。时下的喜酒盛宴却常让我想起家乡,想起家乡当年的上大盒子,难忘那分淳朴与真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大盒子
蓬莱阁上赏云雾
郑店镇的郑姓人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