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盛兰老人17年的善举赢得了尊重,但也有人说———
“他真的该为自己想想”
  • 2011年07月21日 作者:
  • 【PDF版】

    老人每天都坐在门口,等邮递员送来报纸、书信还有汇款单。

    刘盛兰在整理他捡来的衣服。

    刘盛兰老人一天的饭菜,拌黄瓜、咸菜和面条。

    17年来,刘盛兰老人省吃俭用,靠拾荒资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拾荒变得越来越不现实。现在他把养老院和政府给的“养老费”、低保费几乎全部捐了出去。 

    他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这位老人日后的生活……

    这个月已捐出1600元 老人没有一分存款

    17日早晨6点,记者又一次来到刘盛兰老人的家。门是虚掩着的,怎么叫门都没人应答。隔壁的邻居听到动静走出来说,“你推门进去就行,他耳背,听不到。” 

    老人正在灶台旁吃饭,看到记者进来放下碗筷就要起身。灶台旁的树枝、玉米杆等生火用的柴火堵满了房门口,让人很难走进屋子。 

    老人的饭依旧是16日剩下的拌黄瓜和一小盆咸菜,还有泡在碗里的面条。这是刘盛兰一天的饭菜。吃完饭,老人又喝了一碗白糖水。 

    “你等等,帮我捎点钱。”得知记者要回烟台时,老人转身回到他的“卧室”。从他唯一的家具的最上层抽屉里,拿出了一个纸包,颤颤抖抖地打开。里面是几张100元的人民币,老人从里面点出了4张递给记者,让记者捎给郭保正(注:本报曾报道过的烟台七中卖报救父的孝子)。

    “要不你别给他这么多了,留着自己买点好吃的吧。”记者实在不忍心从这位家境贫寒的老人手里接过这么多钱。

    老人对记者说,他还有一千多呢,养老院现在给的钱比以前多了,由一年1800元涨到了2100元,下半年刚发给他1100元,还有一些好心人来看他给他的一些钱。 

    “这个月我捐出去1600(元)了。”提起钱老人又拿起了几张《齐鲁晚报》,他说,资助给血癌患者谭文娟、白血病患者王春红和大学学费还没有着落的冷旭涛的钱已经汇出去,再加上让记者捎给郭保正的400元,这个月1600元的爱心钱已经邮寄出去。

    老人告诉记者,他没有一分的存款,他的钱全在汇款单上。

    虽没有什么大病 但老人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

    刘盛兰老人坚信一句话,好人有好报。他说,这也是他不得病的原因。 

    虽然刘盛兰嘴上说自己没什么病,可很多老年病还是在不断“威胁”着他的身体。 

    他的耳朵背了,连叫门声都听不见,就连在他面前跟他说话,老人有时候也是答不对题,时常把左耳朵贴过来,然后努力听,嘴里还不断重复一句话,“你再说慢一点。” 

    据了解,2005年一场始料未及的大火烧毁了老人在招远市栖息的窝棚,老人所有的财产和多年来保留起来的回信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因为在大火中抢救受资助孩子们给自己的回信,老人的右耳被烧伤。 

    “我的眼睛不太好了。”刘盛兰告诉记者,根据他多年从报纸上获得的知识,他觉得自己得了白内障。但为了省钱,老人从未去医院看过。 

    “到医院噶一刀就要几千块钱,我喝白糖水才多少钱啊。”老人给记者讲起了他治病的偏方。他说,他一个亲人眼睛不好就是喝白糖水治好的。他现在每天都要喝两次白糖水,一年下来要喝一百多斤白糖。

    老人走路的时候走在他身边的人总能听到沉重的拖沓声。刘盛兰说年龄大了,腿脚也不好用了。他告诉记者,他的腿脚现在已经不能允许他走太远的路,现在他不能再去远的地方拾荒了。 

    “治腿,我也有自己的方法呢。”刘盛兰说,每当腿不舒服的时候,他就会坐下来使劲揉揉膝盖,揉一下腿就能舒服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老人的生活

    刘建岳是刘盛兰老人在柳杭村唯一的亲人,目前他也70多岁了,家境并不富裕。

    “以前我们不理解,现在也支持他了。”丁彩花是刘建岳的妻子,她告诉记者,刘盛兰老人舍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要是花上5毛钱给自己买点好吃的都心疼得不行,但是他把钱全捐给别人就舍得。 

    丁彩花说,以前她和老伴看着刘盛兰老人过的这么苦实在不忍心,但现在有很多好心人来看他,丁彩花老两口也就从心底认同了刘盛兰老人的做法。 

    “对于他以后怎么办,我们都不敢想。”提起老人的未来,丁彩花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眼眶稍微有些发红。 

    柳杭村村支部书记刘淑亮说起刘盛兰百感交集,他说大家都很支持刘盛兰帮助他人,但像他这么大年纪真的不适合这么做了。刘淑亮担心老人以后万一有什么疾病,侄子家也不富裕,虽然村里能供刘盛兰养老,但老人手头有些积蓄还是会好很多。 

    “刘盛兰老人不去养老院,说实话我们都担心他啊。”老人现在被众人关注的背后,这位天天目睹老人困苦生活的村干部对老人的未来很是担忧。

    更多的村民称呼刘盛兰为“痴人”,他们除了对老人的佩服,更多的是不理解。“他真的该为自己想想。自己过好了再帮别人,这是常理。”村民刘长惠说。

    “把钱都捐出去就不会得病了”

    从73岁那年开始,刘盛兰开始了资助学生上学的生涯。

    “我就是想以后老了有人照顾我。”刘盛兰老人提起捐助贫困学生上学的初衷如是说。

    据刘盛兰介绍,他73岁以前一般有固定的收入,去天津打过工,后来在招远的黄金机械公司当保管,年龄大了之后就在公司看大门。当时的老总答应让刘盛兰一辈子看大门,这让一辈子无儿无女的刘盛兰没了后顾之忧。

    事情的转变就在刘盛兰老人73岁那年。

    答应给刘盛兰工作的老总得胃癌去世,刘盛兰开始担忧起老了之后的生活。虽然他在招远有侄子,但毕竟侄子也有自己的家,让侄子养老不好。最后老人想到资助贫困学生。“我资助那么多学生,总有一两个愿意给我养老的。”

    从那时开始,只要知道哪有孩子上不起学,老人都会把手头所有的钱寄过去。这些钱都是老人骑上自己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捡破烂攒下的。

    可是到目前,已经近90岁的老人身边依旧没有一个可以经常照顾他的人,无论是于富宝还是乔垒乔刚,他们都离老人太远。

    但也是从那时开始,老人再也没生过什么病,就连感冒都基本没有。老人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这是上天在保佑他。他把别人攒下的治病的钱全捐出去,他也是在消除自己生病的机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真的该为自己想想”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