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瞧!咱宁津杂技不输吴桥
“刘家门”传人刘俊昌要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2011年07月29日 作者:
  • 【PDF版】

    反复认真地练习一个动作。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现在还能玩两下的老艺人王金贵。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孩子们正在练功。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本报记者 马志勇

    野竹李是地处宁津县城西南的村庄,河对岸就是河北吴桥。别看村子小,在中国杂技界却是赫赫有名。省级“非遗”传人刘俊昌就是村里人,他是野竹李“刘家门”杂技的传人。六岁学艺开始,杂技便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刘俊昌,野竹李“刘家门”杂技的传人。

    刘俊昌说:“解放前,我家的同乐武术马戏团有80多口人,走南闯北演出,名头很大。”从曾祖父一辈起,刘家世代研习杂技,是名副其实的杂技世家。

    刘俊昌的爷爷刘福和,人送艺名“小龄童”,六岁学艺,三年后就能翻“串小翻”、“串虎跳”等跟头,他的“提膝越花枪”最为叫绝。刘俊昌的伯父刘国栋能在原地连打60个“小翻”,面不改色、气不粗喘,外号人称“跟头红”。

    “后来,很多在杂技界出名的艺人,都是从刘家门学艺的。”刘俊昌自豪地说,同时也掩饰不住他的忧虑。他说,在杂技界,“宁吴二县”的名头无人不知。“宁”指宁津,“吴”即吴桥。如今,吴桥作为“中国杂技之乡”名声越叫越响,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宁津杂技,却显得名不副实。

    对于这种差异,刘俊昌有点不服气:“宁津杂技和吴桥杂技不分家,从同一个地方发源,只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关系,一部分归到了吴桥,一部分归到了宁津。”

    他认为,吴桥杂技的发展环境显然优于宁津杂技,“宁津杂技得到的支持力量还不够。”

    现在,刘俊昌正在搜集“刘家门”杂技的历史资料,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包括他正在撰写的家史。“五代杂技世家,传承脉络清晰,这在中国是少有的。”

    王金贵,老杂技艺人。

    28日上午,67岁的王金贵从柜子中取出一个黄色提包,拍拍上面的灰尘,提到院子里,拉开拉链,从中取出一套玩杂耍的道具:小刀、小铲、竹签,还有一只碗。

    王金贵要表演传统的“十样杂耍”。他口中噙着刀柄,刀尖上立着一根竹签,竹签上端顶着碗底儿,小碗飞速旋转。他的头部时而前倾,时而退后,保持着平衡。围观的村民中有人惊叹:这老汉还有这手绝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瞧!咱宁津杂技不输吴桥
黑陶传承鲁北文化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