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守儿童这个家,日子挺紧巴
“集善之家”给孩子们带来安全和欢乐,却缺少资金和硬件设施
  • 2011年07月29日 作者:
  • 【PDF版】

    孩子们在胡营小学的“集善之家”看书。

    本报记者 张建丽 摄

    本报记者 张建丽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最盼望的无外乎就是放假,孩子们可以尽情地玩耍,在爸妈怀里撒着欢。而对于很多留守的孩子来说,放假却意味着更加寂寞、孤独。在这个时候,济宁团市委关爱农民工子女的“集善之家”,究竟对孩子们有多大的安慰?记者做了实地探访。

    ● 孩子枯燥的假期有了去处

    26日下午,在济宁市中区安居街道胡营小学里,20多个孩子在学校的树荫下玩耍。几个孩子玩累了,跑进一旁的“集善之家”里,坐在椅子上休息、看书。 

    记者看到,在这所“集善之家”里有5台电脑,一个液晶大电视,一个电子琴,还有满满两书柜的图书。“放假了,你们怎么还来学校呀?”记者问道。几个孩子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在家一个人没意思。” 

    当天值班的付老师告诉记者,胡营小学的“集善之家”在每周二和每周五定期向学生开放,上午从8点到11点,下午从14点到16点,差不多一天会有20来个学生过来玩。正在读一年级的胡潇晗说,爸爸妈妈白天都在外面打工,自己玩挺没意思,就让爷爷奶奶送到学校,在这里能和小伙伴“接头”。 

    嘉祥县疃里镇大刘小学的校长张兆臣称,学校现在共有209名学生,其中180名是留守儿童。有些学生家长在较远的地方打工,学生放假了也不方便过去。通过学校“集善之家”的电脑,值班老师能帮着学生与他们的父母在视频上聊天,给了孩子们一些假期里的期待。

    ● 假期是留守儿童危险高发期

    “一放假,学生的安全问题很突出,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胡营小学的付老师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有一个初中生在学校附近的运河里溺水身亡。据说当时孩子的父母都不在家,直到傍晚尸体从河里浮出来,人们才发现孩子出事了。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冯永刚说,平时上学期间,留守儿童由学校和家庭两方看管着,相对比较安全。他曾做过专门的调研,一些出现在假期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曾经有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游戏,游戏的内容竟然是学习上吊。当时孩子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照顾孩子的老人年纪也大了,腿脚不方便,结果一个孩子真的上吊后下不来,最后窒息身亡。

    记者了解到,在“集善之家”,孩子由值班老师看护着,时常有一些社会志愿者前来陪护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安全。

    ● 不缺陪护人员,最缺资金和硬件设施

    既然“集善之家”能给留守的孩子提供假期“避风港”,为什么不一直开放着?一天的人数才20多人? 

    嘉祥县疃里镇大刘小学校长张兆臣对此有些无奈:“就像超市,里面商品多,有空调,逛着舒服,自然开放的时间长,市民进来的也多。”而大刘小学的“集善之家”里只有个壁挂式的电扇,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热不让过来。还有一些路途交通不方便等原因。 

    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营小学的付老师手里一直拿着一块湿毛巾,时不时地为孩子们擦脸降温,因为这里的“集善之家”还没有风扇,更别说空调了。校方表示,学校的线路老化、资金紧张,还不具备安装风扇、空调的条件。 

    济宁团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据统计,全市的农民工子女有88571人,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现在全市的志愿者共有14万人,能够为留守的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志愿服务。另外,还有青少年宫的专业老师每两个星期会去给留守儿童做培训。

    记者了解到,“集善之家”的发展,资金是个大问题,如今的“集善之家”等留守儿童“阵地”建设,主要以政府和团队资金为主,远远不够。“如果房间大了,有了保暖制冷等硬件设施,更能留住志愿者和孩子。”团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说。目前经过多方筹集资金,胡营小学正在盖三间房子,打算将“集善之家”搬进去,以便容纳更多的学生。

    ● 要避免“集善之家”流于形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高鉴国称,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环境,而建立“集善之家”等场所,积极去弥补孩子在家庭关爱方面的缺失,体现了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关心。虽然目前还不够完善,带有一定的临时性、非制度化,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个非常重要的起步。 

    “小孩子在成长时最关键的是他的心理感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冯永刚说,不要小看了“集善之家”的“蝴蝶效应”。很多留守儿童在情绪上是孤独的,感觉被抛弃。这种情绪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偏激等行为。而有了“集善之家”,志愿者们的汇集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关爱的,会变得自信、快乐、上进。 

    另外,老人们因孩子的爸妈不在身边,有可能造成对孩子的溺爱。而志愿者经过专门的培训,能够带给孩子更好的认知能力,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冯永刚称这也是“集善之家”的一个优势。 

    在对“集善之家”进行肯定的同时,高鉴国与冯永刚还有一个共同的担心,怕它会流于形式。他们一致认为,关爱留守儿童不单单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将“集善之家”等场所的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财政体系,使其制度化、专业化,同时大力倡导社会捐助,才能持续地发展壮大,起到应有的作用。

    今年6月13日上午,嘉祥县疃里镇大刘小学,这所山东省的第一家“集善之家”正式启用。

    “集善之家”是使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联合主办的“关爱农民工子女———集善嘉年华北京2010”慈善晚宴筹集的善款,依托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城乡中小学,建设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示范阵地。 

    今年4月份,济宁团市委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牵手梦想、快乐成长”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库,并获得全省仅有的两个“集善之家”的名额,分别建在嘉祥县疃里镇大刘小学和济宁市中区安居街道胡营小学。团中央为每个“集善之家”提供了2万元的配套设施和3万元的经费支持。 

    另外,类似“集善之家”的场所还有济宁妇联主办的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活动站安装了亲情电话,配备电视机或电脑,设立图书室和温馨话室,配备一定数量的文体器材。去年,邹城市在全市的16个镇街实施了乡村少年宫建设工程,建成了17个乡村少年宫。乡村少年宫主要是为农村儿童提供艺术体育类培训,丰富留守孩子的假期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守儿童这个家,日子挺紧巴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