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外“十人村”
  • 2011年07月29日 作者:
  • 【PDF版】

    用石头垒筑的房屋。

    墙上糊满了报纸,家里只有几样简单的家具。

    每次有外人来,老人们就很兴奋。

    简陋的房屋,依山而建。

    彭先收的老伴李守英。

    夫妇两人已经在这里度过几十年的时光,他们会在此度过余生。

    本报记者 李涛 见习记者 窦晓薇

    在青州市庙子镇,有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杨集庵。这个仅有10个常住人口的小村庄因地处偏僻,如今成为“驴友”探险的天堂,而杨集庵被外人所知,也大多是经过一些“驴友”的讲述,这些年来,前往杨集庵探险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在这里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仅有的10位常住村民,成为杨集庵最后的守望者。

    坐落在山巅的村庄

    杨集庵是庙子镇的一个自然村。按照行政划分,它属于单家峪。单家峪村共有三个自然村,分别是杨集庵、里单家峪和外单家峪。三个自然村中,杨集庵南面大南寨、北靠峰山顶两座大山,海拔约800米,在三个自然村中地势最高,常住人口也最多。杨集庵村常住人口共有5户10人,里单家峪的常住人口只有2户4口人,外单家峪只有3户6口人。

    单家峪是青州市最小的一个村庄,三个自然村户口上的人口共有60人,常住人口只有20人。单家峪三个自然村中,杨集庵地势最为险要。

    从青州市区出发,驱车向西南方向行驶50多公里,就能到达潍坊市的西大门,国家级重点镇,西与瓷都淄博市接壤,北邻齐鲁石化城的庙子镇杨集管区。

    一路上,群山笼罩在雨雾中,从山洞中流淌出的泉水形成一道道瀑布,潺潺溪流清澈见底,阵阵蝉鸣声萦绕耳畔,野鸡在林间穿梭,沿线村庄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来到青州市生态旅游重镇庙子镇,一处处亮丽的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离开杨集村一直向西南方向行驶,起初的道路很好走,都是清一色三米宽的水泥路。大约走了七八里,水泥硬化路在里单家峪戛然而止,水泥硬化路被山石路取而代之,此处正是通往杨集庵的山脊道起点处。

    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山顶云雾飘渺,漫山遍野的植被在雨水的洗礼下青翠欲滴。道路环山而建,路中间布满了急转弯,犹如一个“之”字,稍不留神车辆就会碰上崖壁。遍布碎石的道路仅容一辆车行驶,道路中间长满了野草。道路一侧就是深沟,路边堆砌着石板和木料,提醒着行人车主安全行驶,靠山的一侧枝叶繁茂的酸枣树不断地刷洗着汽车。

    当车辆快要行驶到山顶时,一处石头房子在绿色植被中时隐时现,鸡鸣狗吠声不时传入耳中,南面大南寨、北靠峰山顶两座大山,海拔约800米的杨集庵村外廓逐步显现。

    车辆在石头房子东边一片空地停下,不到两公里的车程,行驶了近半个小时。

    十个人坚守的山村

    今年75岁的彭先收特别爱笑,仅剩的两颗牙齿早已被旱烟熏黄,但这挡不住老人的笑容与热情。

    进入村中,沿着小路前行,登上一段石阶,一条黄狗从石头搭建的窝里窜出来汪汪乱叫,一盘石磨紧挨着狗窝,三间石头屋紧邻其后,这就是彭先收老人的家。彭先收称,这座石头屋子还是清朝末年时老一辈人建造的。如今,尽管房顶换成了红瓦,但搁不住年岁的长久,石头屋子开始出现裂纹。屋子的窗户也是纸糊的,用木头隔成格子上面罩一块纱网。

    进入屋中,光线很是暗淡。环视房屋一周,墙壁上贴满了报纸和字画,床铺、水缸、炉子等一切家什都拥挤在三间小屋内,家中唯一值钱的物件就是那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而且仅能收一个台。

    “200多年前,先人们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在这里居住、繁衍下来,人口鼎盛时期达到一百二十多口人;现在只剩下10个人了,有仨光棍,小的40多,大的60多,其余的都是老人,小的68岁,大的80岁。”彭先收摸了摸早已被剃光的头笑着说道,“都是些老家伙了。”

    彭先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像其他山村里的许多青年一样“嫁”到了淄博,给人家当了养老女婿,女儿也早已出嫁,剩下他和老伴两个人在大山里过活度日。

    在老人的指引下,绕村一圈,道路没有一条宽度超过1米的,村子里有十多处石屋,不少石屋的屋顶还是用麦秸搭建的,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村中三四处房屋已经坍塌。“村子里的人都快走光了,房顶塌了的,都是很长时间没人住的。”彭先收在雨中戴着斗笠望着坍塌的老屋子神情很是沉重。

    在杨集庵村西头有一棵老槐树,老人们称这棵槐树已经三百多岁了,比村子年龄还要大,老槐树见证了村子的发展历程。在杨集庵村,这棵老槐树担负着界石的意义,东边是潍坊青州,西边就是淄博临淄。

    靠天吃饭的日子

    10人居住的小山村,在空荡荡的大山中,村民们如何营生?

    “我们就是靠天吃饭,种点麦子、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杏树、山楂树和柿子树,卖点果子换点钱。”彭先收跟老伴种了点麦子,由于今年天气干旱,收成不及往年的十分之一,仅收了四五十斤小麦。另外彭先收家还种了5棵柿子树、10棵山楂树和杏树。

    像黄瓜、豆角、西红柿之类的蔬菜,村民们基本上自给自足。柴火大山里多得是,闲来无事,村民们就会出去拾柴火,一些用来烧火做饭,另一些用作冬天生火取暖。山里药材多,像连翘等中药材很多,村民们会采一些中药材晒干了卖钱换取生活用品。

    而对于日常的油盐酱醋等生活日用品,杨集庵的村民则需要到十里之外的杨集村赶大集购买。彭先收称,一年赶集能有十次左右,之前有卖面粉的会到村里来卖,一年能来两趟,现在一年只来一趟,村民就让下山的人或上山的车给带。

    村里没有卫生所,老人们家中都备足了日常用药。彭先收称,一些小病小灾大家基本上就是硬抗,实在坚持不住的就打电话去医院或卫生所。

    入村的路共有两条,一条是盘山路,一条是穿越盘山路的山脊小道。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了缩短行程,杨集庵的村民在大山深处踩出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小路的的确确是走出来的,看不出一点人工修过的痕迹,小道两边全是野草,更多的则是天然形成的不规则的石头路,需要不断地在石头上找下脚的地方跳来跳去。这条小道之所以备受杨集庵村民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近。从盘山路往下走到山下的杨集村赶集,如果走盘山路需要7公里路,而走山脊上的小道儿,只需要走4公里路。

    由于交通不方便,村里没有一辆交通工具,仅有的一辆自行车还长年存放在里单家峪村。说起这辆自行车,不得不提一下它的主人彭青业,今年56岁的彭青业一直单身,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靠种地和果树为生,闲暇时间就去拾柴火、采中药材。

    村里人基本上都不识字,彭先收仅读过一个月的扫盲班,认识的字也是屈指可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彭先收总会让人把电话号码记在一个黑皮本子上,他凭借记录的位置寻找电话号码,对此彭老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平常村里要开会,总会提前打来电话,村民相互通告,沿着小道下山去村委开会。

    看着大山到老

    杨集庵是寂寞的,终年鲜有人来。杨集庵被外人所知,大多是经过一些“驴友”的讲述。在网上,“驴友”们谈及杨集庵,不乏“走不动爬,爬不动滚”这种既冷幽默又很真实的话语。

    彭先收称,近两年每到清明节或五一的时候,前来爬山的人都很多,光今年到现在就有一百多人来爬山探险。前段时间还有潍坊社区义工的志愿者来搭建了板房,作为医疗服务点免费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还有志愿者为老人们播放了电影,让小山村顿时活跃起来,生机焕发。

    眼下正是暑假,老人们的孙子孙女纷纷来到小山村度假。今年13岁的殷艺涵像往年一样,放暑假后就来到了姥爷彭先永家居住,殷艺涵称尽管山村里玩的东西比城里少,但山里的环境好空气好,她很喜欢跟姥爷姥姥住在一起。小孩的到来,也让老人们的生活多了一番趣味。

    每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搬出大山时,老人们总会很干脆地告诉你,“都这把年纪了,不想动弹了,在这里活得很自在。”

    今年80岁的彭先永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除大儿子彭青业一直在家照顾两位老人,其他六位儿女已在外成家立业。彭先永称,年轻时一直跟大集体干活,走不出大山,现在年老了动弹不了了,就想在大山上安享晚年,“看着山老死算了。”

    面对大山深处的众多不方便,子女们也曾想让长辈们搬出大山,但在大山中生活习惯了的村民却不愿过多的给子女增添麻烦。彭先收与老伴每年都会去儿子家中看孙子,但他们并不想在儿子家中常住。

    彭先收称,老一辈人是都靠在山上了,但孩子不能靠,在山上也没多大出息,所以大家都努力让孩子走出去。现在孩子都有家庭有工作,生活都很忙很累,而老人们上了年纪什么都不会,到孩子家中只会增添负担。在自己家中还可以打理点果树、麦子,生活吃饭没问题,为此不想平白给子女添麻烦。由于房子年岁比较久远,每次听说要下大雨,两个儿子就会给老人打电话让他们搬出去住,小心房子被雨水淋塌。尽管如此,两位老人还是坚守在这三间石头屋子里。

    彭先收称,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一年基本上回家两趟,一趟是自己过生日时,另一趟则是过年的时候。彭先收的老伴李守英称,女儿嫁到山下的村子,来的比较勤,每次来都会把水缸灌满水再走,一缸水足够老两口吃十天半个月。

    十口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偶尔聚到老槐树底下聊聊天,其他时间就是下地干活拾柴火,在家看电视成为大家唯一的娱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们几十年的岁月就这样仿佛一下子过去了。

    或许多少年后这个小山村将会湮灭,这10位村民可能成为杨集庵最后的守望者,但是,在黄土地的年轮角落,这里曾有过一段烙印。一些人带着记忆出走,却裹挟着山村的炊烟气息。这种生活方式,或许会被认为是落后的,或许被认为是自然的,但不管如何,它的的确确存在过,尤其是在加速奔涌的现代生活里,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外“十人村”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