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是较量的较量
——毕淑敏的一次环球教育试验
  • 2011年11月21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张榕博
  ■11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的六名大学生结束了历时104天、途经22个国家的环球航行,回到了青岛。描述这次环球的旅程,如果用距离,那是5.2万公里;如果用时间,那是104天的航行;如果用影像,那是电脑里一堆世界各地景物的照片;如果用体会,两个字:吐,晕。
  ■“比如约旦的亚卡巴港,港口建设在沙土上,这是怎么建设的,是不是可以去问问?回国后至少一篇论文都出来了。但是实际情况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想法。”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毕淑敏觉得这钱花得很值。从三年前那次环球旅行后便“离经叛道”的她,把希望寄托在海洋和青年人身上,哪怕到处借钱,也要让中国的年轻人出海看看。
  六名年轻人和一位中年女子站在环球游轮“和平之船”的前甲板上,手举着一面五星红旗,心中响起那熟悉的旋律。
  他们对面是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再过几天,他们即将横穿飓风出没的太平洋,结束中国大学生的首次环球航行之旅。
  相机快门定格下这个不算晴朗的海天,这与作家毕淑敏三年前对加勒比海让人晕眩的蓝色描述相去甚远。
  11月10日,站在中国海洋大学的讲台上,六名年轻人中的孙乐天把这次环球航行的路线在黑板上画了一道曲折的白线。面对同学们的追问,孙乐天眼前闪过许多场景,但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显然,第一次亲密接触全球海洋和22个国家的这六名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还显得青涩,外人也很难理解这次耗资百万的“学习”行动。
  但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者,毕淑敏觉得这钱花得很值。从三年前那次环球旅行后便“离经叛道”的她,把希望寄托在海洋和青年人身上,哪怕到处借钱,也要让中国的年轻人出海看看。
  “一开始是国家和国家的比较,后来是大洲和大洲的,再后来我们就开始比较起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差别来了”
  2008年,毕淑敏与儿子一道,自费四十余万,搭乘“和平之船”,完成了从海路环游地球一周的壮举。三年后,毕淑敏到处借钱60多万,帮助中国海洋大学六名学生完成了中国大学生的首次环球航行之旅。
  作为这次环球之旅的受益者,中国海洋大学大三学生孙乐天在黑板上画的那条白线串起了22个国家,还有许多同学们根本不熟悉的地名。
  描述这次环球的旅程,如果用距离,那是5.2万公里;如果用时间,那是104天的航行;如果用影像,那是电脑里有一堆世界各地景物的照片;如果用体会,两个字:吐,晕。
  其实,孙乐天想告诉同学们很多很多,不止是那条白线。
  “一开始是国家和国家的比较,后来是大洲和大洲的,再后来我们就开始比较起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差别来了。”
  “就在黄海对面的横滨港,距离我们那么近,却比我见到的任何一个国内港口都好。他们的跨海大桥下就是港口,车船井然有序,丝毫不浪费空间,而我们的青岛港和跨海大桥之间太远,空间利用率太低了。”孙乐天在学校选修港口学,一路上他看到了世界22个港口,他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为中国设计港口。
  曹诗嘉学的是大气物理专业。在太平洋上,她不停地尖叫,对带队老师欧阳霞说,你看这个,这个叫云团,你看那个气旋,兴奋得不得了。但这种现象在陆地上,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国内是看不到的,只能在书本里面的示意图中见到。
  毕淑敏说,旅行有33个理由,但旅行最普遍的理由是——远方有故事。
  三年前,在委内瑞拉,毕淑敏一定要去看看当地的医疗设施,因为操着36种语言的委内瑞拉人的医院里面,有36种指示牌。而三年后,在斯里兰卡,六名学生发现那里简直就是上个世纪的中国乡镇,当地人又瘦又黑,但笑容很纯真。
  “斯里兰卡很重视教育,注重福利,虽然大家都很穷,但是他们感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关怀,感受到被关注,每个人心里都是平衡和平静的。”六名大学生之一的胡静一已经上大四,即将面临毕业考试的她,打算在这三个月的环航里面找回自我。
  胡静一说,在“和平之船”上,有很多让她感到振奋的人和事:一个因厌倦东京都市生活而登上和平号的日本青年,由最开始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到后来成立了未来小组,带领船上的年轻人共同思考个人生活方式和世界问题。而在船上每天教授曹诗嘉和高晴日语的一位日本女士,从20年前就开始资助非洲因为贫穷而面临辍学的女童。
  还有船上的那些德国学生,他们脑袋里充满了改变世界的梦想——或做一个边走边教书的老师,或长期关注一种动物的保护。而这些,对于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六名中国大学生而言,那都不是能称之为职业的工作。
  胡静一说,以前她觉得管好自己就行,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别的事情,但在这次旅行后,她也想去做慈善。当她看到乔布斯的那句“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时,她不再无动于衷。         (下转B02版)
  (上接B01版)

  “我想改变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在这艘被称为“和平之船”的游轮上,每天都有各种活动、讲座、课堂,而且还有学历证书。航海期间还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课程,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而在游轮每次靠港之后,当地大学生和专家志愿者都会上船讲解有关这一地区的各种知识。
  孙乐天一直想学日语,但他拿不定主意——“我将来要是用不上,岂不是白学了?”
  在海上课堂开启后,孙乐天与一位日本老人“结了对子”。在要不要学的问题上,这个日本老人和中国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在中文课上,绝大多数都是退休的老年人。汉语的发音对他们来说很难,但是他们从基本的问候语开始,也学会了一些。到了后期,他们也能用汉语跟我打招呼了。最令我感动的是,有一位患过脑血栓的年过古稀的爷爷,每次拄着拐杖坚持去上课,并且把课堂内容都用手机录下来。”
  孙乐天说,他看到这个老人学习中文后,就不再想日语是不是白学的问题,而是先要坚持学下来。
  “和平之船”上的大多数船客都是日本人,一路下来,六名中国学生对日本人有了更多了解。“日本人严谨、谦让,遇到困难会抱团想办法,你贡献一点,他贡献一点,如果确定一个人当领导以后,其他人就会无条件地服从。”曹诗嘉说。
  而作为这次环航的中方联络人,王莹有着20年的国际旅游团管理经验。她觉得,中国孩子所欠缺的,不仅仅是这些。
  “欧美的学生,他们毕业前一年的时间都在搞社会实践。有些学生也想登船学习,他们就自己在寒暑假打工赚钱,向银行贷款,再向父母借一点钱,才能买得起一张部分航程的船票。等他们上了船,就会忙碌起来,做各种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开会。”
  最令王莹印象深刻的,就是欧美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在每一个停靠岸边的有限时间里,这些欧美学生会骑上自行车钻入密林采集标本,但是中国学生即使呆在船上,也很少主动制造“活动”。
  “人一辈子有几次环球旅行啊,假如22个国家的人文、地理,你都有所记录,会是多大一笔财富。比如约旦的亚卡巴港,港口建设在沙土上,这是怎么建设的,是不是可以去问问?回国后至少一篇论文都出来了。但是实际情况是,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想法。”王莹惋惜地说。
  在这次航行结束以后,欧阳霞询问学生们在给师生们的报告中都有什么想说的。一位叫潘国锋的同学只记录了环球航行中每天涨潮、退潮,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但这并没有引起注意。但王莹觉得,这是难得的环球航行的航海资料,甚至国内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第一手记录。
  最近,学校里的各种考试又在临近,六名学生开始担心,他们所学的日语、法语、阿拉伯语会渐渐淡忘,而航海中因每天进行的绘画、音乐、舞蹈、诗歌、宗教讨论等而变得灵活起来的头脑也会重新僵化。
  “每个人都焦头烂额,每个人都很抱怨,有些老师就和我们讲,你们不用思考太多东西,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了。”胡静一回来之后,对老师的这种说辞越发感到可怕。而孙乐天也担心,用不了多久,自己也会与周围的同学一样,对什么都“没兴趣”。
  “我想改变他们的想法,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发起计划时我不敢抱任何希望,只凭一腔热忱”
  三年前毕淑敏和儿子耗费40万元的环球旅行,被很多人认为是颠覆她多年温和知性风格的“离经叛道”,但正是这样一位女性,把六名大学生推上了环球邮轮。
  在《蓝色天堂》一书中,毕淑敏为旅游总结出33个奇妙、放松而诗意的理由。而在奔走联络了一年,为中国大学生争取到环球航行的机会后,毕淑敏说,一个理由就足够了:让学生们出去看看真实的世界。
  “每年的7月11日是什么日子?是航海日!”
  在今年中国海洋大学“关注海洋,面向世界”的论坛上,毕淑敏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她说,我们还有30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海疆,可是作为中国人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这块辽阔的国土。海洋是我们的历史与未来,希望我们所有的人能够珍惜海洋。
  毕淑敏的上次环球航行一共用了114天。从很热的新加坡,到很冷的冰岛北极圈,再回到炎热的墨西哥、危地马拉。毕淑敏说,虽然寒暑交替,但她感觉到了蓝色的星球上大陆和海洋连在一起。“世界真是纷繁多样,气候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植物不同,但这一切又神奇地联系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她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因为环航而带来的积极变化,“别人的孩子也应该有这样的机会。”
  2010年,毕淑敏凑巧见到了“和平之船”的船长吉冈。在为两人做翻译时,王莹发现毕淑敏和吉冈都有利用“和平之船”为中国做一点事情的冲动。
  十几年前,“和平之船”、吉冈和王莹都还年轻。那时在日本,一场日本教科书的风波让许多日本大学生对中日历史产生了怀疑。然后吉冈就说,那我们就亲自去中国看一下,这才是最真实的。
  王莹说,日本的很多青年因为这条船知道了真实的历史,他们到了南京,下跪,反省,哭泣。来来回回,这条船一共把30000多名日本青年带到真实历史的发生地,前后一共用了十几年时间。
  “这次是为了中国的青年,也许是志同道合吧,我们谈了十几个小时。”毕淑敏说。
  随后,毕淑敏这位年过半百的作家开始了“化缘”,为第一批环航的中国学生筹集路费。
  “为了经费,很少求人的毕老师打了不少电话求人。”王莹说。最终,一位热心的大连企业家吴厚刚答应出资60万元,为中国学生的首次环航买单。
  在经历一年的奔走后,今年7月19日,六名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和一位带队老师如愿出发。
  在微博上,毕淑敏难掩心中的激动:“中国海洋大学的6位学生(海选产生,过程公平)和1位老师终于出发了,完成101天(实际行程104天——编者注)的环绕地球航海之旅。发起计划时我不敢抱任何希望,只凭一腔热忱。现在孩子们正航行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深深祝福他们!”
  “你为什么要旅游?”基于好奇心和职业需要,兼为作家和心理咨询师的毕淑敏常常会问别人这样的问题。
  但这次,相似的问题抛给了她——“花100万去让六个大学生环球航行,只是为了长见识?”“这么做值不值得?”
  王莹觉得这很值得,这不是一次奢侈、享乐的旅游,而是长达3个月的艰苦历练。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只用了几句话评价这次大学生环航:“学生从温室中走向自然,我从侧面中体会到了他们的成长。当下功利性教育对事业的伤害太深,我们应该去掉教育与学习中的功利性的思想。”
  王莹说,她会持续关注这几位环航年轻人的成长,也许,在未来的10年、20年,他们在这次环球航行中学到的东西会在现实当中一点一滴被激发出来。
  □资料  “和平之船”
  以倡导世界和平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和平之船”,自1983年成立以来,到世界各地开展和平、环保宣传活动。“和平之船”自首航以来,有超过40000位客人登船,停靠过100多个港口,完成航次73个,绕地球50多圈,现已纳入联合国NGO体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