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聚魁笔庄”的那些事
跌宕起伏的菏泽百年笔庄,成为刘家后辈人的精神家园
  • 2011年11月28日  作者: 文\片 本报记者 周千清
  • 【PDF版】
  ◤牛骨梳尖硬的尺是去毛蒂、除绒毛的好工具,技艺不成熟的人经常刺到手。
  20世纪40、50年代,菏泽“刘聚魁笔庄”的毛笔名极一时,出自此笔庄的毛笔,尖、齐、圆、健的特点均完美呈现,而在当今中国倡导书法课进校的时候,这一精湛的毛笔制作工艺却被遗忘。执笔为文锻炼的是孩子的毅力及定力,而毛笔作为中国传统书写工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制造从选毛用料至成笔百余工序,亦是一种沉淀的文化,但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制笔 成为精神寄托
  “只记得公私合营之后,这里是一个印刷厂。”家住菏泽市南华北街的何先生1954年出生在这里,和他一样,在南华北街和道碑街十字路处的居民,已很少有人知道身处路口西北角的小木楼五十年代初时的繁华景象。小木楼如今已成古楼,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孤立在一角,见证着年代的变迁。木质材料的墙壁爬满了岁月蚕食的痕迹,雕栏的窗户遮不住阵阵寒风,随风摆动到窗外的窗膜在周边泥墙石柱的印衬下,显示出被时代遗忘的无奈。
  “40年代底,‘刘聚魁笔庄’的毛笔让小木楼十分出名。”家住南华北街今年87岁的甄怀钦,是为数不多记得小木楼最繁华景象的人。“那时刘家的毛笔种类很多,前来买毛笔的人哪里都有,可以说是当时菏泽的一个符号。虽然我不用毛笔,但是经常为朋友买。”甄怀钦仍记得当年为朋友买毛笔的事情,想到制笔的精湛手艺如今已经逐渐消失,甄老先生感到非常可惜。
  “刘聚魁笔庄”的发源已无从考究,从前辈们口中得知,1809年制笔的先人带着制笔手艺来到菏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因为公私合营,承租在南华街11号、受文人墨客追棒的“刘聚魁笔庄”,被迫解散,练得一手精湛手艺的制笔人随之淡出大家的视野。
  其实这一传统手艺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时至今日,聚魁笔庄第五代传人、65岁的刘家章经常在家中制笔,“这也是我的一个精神寄托,虽然公私合营之后就没有对外制造过毛笔,但是,这几十年我和父亲都没有放弃过,父亲去世时惟一的愿望,是希望我们能把传统的工艺振兴起来。”既是父亲的遗愿,也是自己精神的寄托,现今刘家章在朋友的支持下,在菏泽怡海花园小区附近找了一处小院,重新挂起了“聚魁笔庄”的牌子。
  在刘家章的记忆中,父亲刘汝成和二叔刘汝生负责木楼的主要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当时年幼的刘家章并不知道父亲和叔叔干的是何营生,只隐约记得家里毛笔生意十分兴隆,因为人手不足,经常需要干些杂活。“制造毛笔并非一朝一夕,我只能贴一贴标签,包装毛笔。”
  说起笔庄,刘家章82岁的二婶王孔霞印象十分深刻,“木楼6间房子,上下两层,既是两家人生活的地方,也是制造毛笔的作坊。当时买笔的人为了抢货,都住在附近的旅馆里等,冯玉祥将军的秘书郑树屏曾专门来菏泽买笔。”王孔霞说,因为这一传统手艺传男不传女,王孔霞在照看孩子的同时只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货。“仅仅能制造笔杆,就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工序,笔杆先用火加热,加工的人耐力需要很好,还要再穿过一个有长洞的木板,勒直笔杆后掏空。”其实在他们口中所说的杂活,需要有十分的耐力,急性子的人根本干不了,“制笔既挑人也锻炼人”。
制笔之艺 成就为人之道
  如王孔霞所说,刘家章受浸染制笔一辈子父亲和二叔的影响,做事沉稳、踏实,亦不自满、浮躁。“不能说哪里都好,就说缺点,我好改进。”在采访中,这是刘家章最常说的一句话。
  当代美术教育家、国画家、书法家、现任中央美院山水写生教授——邓在举,对所使用的毛笔要求颇多,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菏泽有一百年笔庄,便慕名找到刘家章。“毛笔很好用,我找不到什么缺点。”虽然邓在举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刘家章并没有感到欣慰,“人家肯定是出于礼貌说的客套话。”
  而在花都酒店偶遇邓在举,让刘家章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在他的邀请下,我去他的画室坐了坐。”虽然已过去近半年,刘家章仍记得花都大酒店505室,邓在举作画的画台。“他画台的笔筒里全换成我赠他的笔,原来的笔都放到一边。”看到这情景,刘家章才确定邓在举肯定的评价并不是出于礼貌。
  “在我的记忆里,老父亲就定格在做毛笔的时候。”一个板凳、一条围裙、几个盛水的瓷盆、还有老父亲全神贯注的神情,刘汝生的女儿刘桂真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样。“我经常在门口看到他一根根地挑选动物的毫毛,不断地添加、拣出,最后再将笔尖含在嘴里,用舌头感知是否达到标准。”
  刘桂真不知道如何评价父亲,但是从身边长辈对老父亲的评价,她能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笔庄解散后,父亲到百货公司做馒头,直到他去世,不断有长辈回忆说他做的馒头最实在。”说起父亲为人处事,刘桂真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父亲做笔一辈子,从不投机取巧,毛笔的每一个工序都仔细琢磨,由此养成的性格特点,我们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他也教育我们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虽然没有制笔的手艺,但是受父亲的影响,刘桂真做事一向脚踏实地,在百货大楼上班后一路提拔,1983年成为牡丹区最年轻的女性人大代表。
百年笔庄 将继续走下去
  制作一支好的毛笔像练就一手好字一样难,从选料用料,到脱脂、去绒、还有最难的垫毛、齐毛,每一个步骤都繁琐复杂,“选取毫毛十分严格,黄鼠狼尾巴上的毫毛,立春之前还可以做笔,立春之后就不能用了”“做胎毛笔作重要的是能让柔软的胎毛成笔”……说起制笔,刘家章老人嘴角的笑容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制笔带给他的精神力量,在繁琐、复杂的工艺里,有他不容取代的精神依靠。制笔人要经历的这百余道工序,仅仅一路看着,便让人心生敬畏,2010年河南周口以毛笔为主题的汝阳刘毛笔博物馆开馆,既成为文化建设的标志,也是当地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而同一时期更具影响力的“刘聚魁笔庄”发展却遭遇坎坷。2011年初,在朋友的帮助下,先期已经投资30万,如今却山穷水尽,笔庄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虽然儿女们都希望刘家章能安享晚年,但刘家章却放不下这百年的手艺。装修简单却不失艺术气息的小院,每天只有刘家章老人的身影。
  “教育规定要开展书法课,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强调了建设文化强国。”刘家章一直在重复这两件事情,其实,他是在给自己寻找一种继续走下去的力量,一种不放弃的勇气。而想让菏泽这一百年制笔工艺重新站起来,有遇到他没有想到的坎坷。
  菏泽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樊庆钦一直致力于将这璀璨、精湛手艺发掘出来,他的不断鼓励也是刘家章老人坚持下来的动力。“刘家制笔传统手艺是菏泽独有的古韵,在它兴盛的时候,它成为菏泽的文化符号,工业化发展的今天,正是这传统工艺的文化符号,才印证着菏泽厚重的文化历史。”樊庆钦感慨到,如果这百年手艺碾碎在忽略下,将成为菏泽一大损失。是的,这一制笔手艺不单单是对毛笔的加工,也是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更是菏泽文化建设的一个标杆,是菏泽市民精神文化建设的家园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