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603名新疆娃在烟台有个家
牟平一中有个新疆班,来自17个民族的孩子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本报记者李楠楠
  • 2011年11月29日  作者:
  • 【PDF版】
  ◥在牟平度过传统的古尔邦节,学生们在联欢会上合影留念。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总是令人难忘的。
  ▲第一次看到大海,新疆孩子们都很兴奋。
  在牟平一中,生活着603名新疆籍学生,他们来自17个民族,肩负着学成之后建设新疆的重任。
  这些新疆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都很少开口说话。而现在,牟平一中的操场上,时常能看到新疆学生与当地同学打篮球的欢快身影。
老师,人为什么可以是“油条”?
  “老师,有的人怎么会被称为‘老油条’呢?人怎么会是食物呢?油条怎么还有老与不老之分呢?”
  “这里的‘油条’不再指食物,而是指狡猾的人。新炸的油条很脆,易咬断。但放久了的油条则显得油腻且不易咬断,变得很皮,甚至可以拉长而不断。人们由此联想到一些表面圆滑、心怀叵测的人,就像放久的油条一样。”
  这是11月24日牟平一中新疆班一堂语文课上的师生对话。
  向老师提问“老油条”的,是刚刚来烟台两个月多一点的维族姑娘先木西努尔。现在,先木西努尔已经会用流利的普通话跟老师交流了,但一些词语的意思她还是有点搞不清。
  老师介绍说,刚来的新疆学生一般要先上预科班,内容主要是补习初中知识。
  记者问先木西努尔:“老师讲的,你能听懂吗?”
  先木西努尔说:“能,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原来,先木西努尔在新疆就已经学习汉语,上课也讲汉语。
  牟平一中副校长姜超说:“学生们对于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但他们以前用的是少数民族教材,文字、符号、语言表达方式与汉语不同,现在还需要进一步适应。”
  为此,牟平一中挑选出一些普通话过关、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来教新疆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老师们已经掌握了与新疆学生交流的技巧,那就是:放慢语速,用最简洁的词汇表达。
  “虽然各民族表达方式不同,但往往都可以表达同一个道理,像汉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哈萨克族说‘漂亮的并不漂亮,你爱的人才漂亮’。”姜校长笑着说,“这些孩子都是在新疆经过考试选拔上来的,学习都很刻苦。经过一年的适应,会很快赶上来的。”
  牟平一中2005年首次承办内地高中新疆班,到今年,已经有了三批毕业生。他们全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考上了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等等。据介绍,牟平一中现有预科班、高一、高二、高三共16个教学班,教师及管理人员96名,新疆学生603名。
专门请来新疆大师傅,一日三餐清真味
  走在校园里,处处可见学校对新疆班学生的关怀。学校按照新疆风俗改建了学生浴池,每一个浴室都是一个单独封闭的空间,并配备了浴霸。学校建新校区还专门建了两栋公寓楼作为这些新疆孩子的宿舍,每间宿舍都是标准的八人间,里面设备齐全。
  住得不错,吃得也不赖。在牟平一中的新校区,专门有一个清真餐厅。
  “学生吃得香,全是新疆厨师的功劳。”正在餐厅值班的夏老师说,学校特意从新疆请来4名维吾尔族厨师,还配备了7名当地工作人员给他们打下手,做出来的一日三餐绝对是标准的清真味。
  新疆学生的饮食很讲究,厨师们要亲自宰杀牛羊,之前还要做祷告。他们喜欢吃的拉面也是特制的,与烟台人平常吃的拉面不同……这么多独特的饮食习惯,当然非新疆本地厨师不可了。
  新疆厨师做饭的水平高,但语言却是个大障碍。新疆厨师刚来时,学生开饭时间延后了1小时。原因之一就是新疆饭尤其是手抓饭做起来很费时,通常要1个小时左右。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无法交流。手抓饭要求米饭是生米,新疆厨师只懂一丁点的汉语,由于没有沟通好,本地厨师把米先蒸熟了,等到要做饭的时候,才发现搞错了。
课上我们叫她老师, 课下都喊她“小鱼儿”
  据姜超介绍,办新疆高中班是教育部的教育援疆项目,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生来自新疆各地,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克尔克孜族、蒙古族等17个民族,农牧民的子女占到了85%以上。他们都是作为新疆的后备干部培养的,大学毕业后要担负起建设新疆的重任。
  新疆内地班的学生一来就待一年,只有暑假才能回新疆。每年暑假开始,都是由老师亲自护送回新疆,然后8月26、27日,新生再和老生一块,由学校老师从乌鲁木齐接回烟台。
  “来回要坐3个夜晚2个白天的火车,才能到达牟平。到校后,吃过早饭,洗过澡后就开始补觉,一直睡到下午3点。”说起两个多月前刚来牟平那天的情景,蒙古族姑娘塞力格力仍旧一脸的兴奋:“以前我从来没看到过大海,当我坐在车上,第一次看到大海的时候,非常兴奋。”
  先木西努尔则对新城市、新教室充满了好奇,她说:“接到通知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要来烟台。烟台是座美丽的城市,教室里还安着电视、投影仪,真漂亮!”
  “刚来的时候,学生们还不知道烟台这边有冬天,一来发现没带棉衣,赶紧让家长邮递。”预科班班主任于燕说,第一次远离家乡,孩子们想家自然是难免的。为此,学校负责新疆班的,大多都是20来岁的年轻教师。因为和同学们年龄差距不大,交朋友比较容易,学生们高兴的和苦恼的事情都愿意跟他们说。
  “我们课上叫她老师,课下都喊她‘小鱼儿’。”活泼好动的塞力格力笑着说,于燕长得小巧,和学生无话不谈,所以他们都管于燕叫“小鱼儿”。
  目前上高一的瑶族姑娘蒋欣彤说:“白天的时候还行,到了晚上常常想家想得睡不着觉。幸亏我们有像妈妈一样的老师。”说到这里,她好像是给自己打气一样,继续说道:“到烟台来上学,机会很难得。我会慢慢适应这里的,更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除了老师的关怀,同学们的热情也在帮新疆学生们冲淡着思乡之苦。蒋欣彤说,虽然语言上有些问题,但是并不妨碍当地同学与他们的交流。“同学们都问我,新疆那边是什么样子的,来到这里适应吗?我也很好奇地问他们,这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听说学生会还要组织我们开一次交流会呢!”
  原来,有些当地学生很早就提出来,要想办法多跟新疆学生交流。还有不少同学提出来,等到春节时,要把新疆同学领到家里过。
  刚来的时候,新疆班的学生都很少开口说话,而现在,操场上时常能看到新疆学生与当地同学打篮球的身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