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真情浇灌绝望之花
艾滋病患者背后,有一群默默关爱的人
  • 2011年12月01日  作者:
  • 【PDF版】
  韩光坤为防艾志愿者们拍照留下资料。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范少伟
    艾滋病,似乎只有到“世界艾滋病日”才被人们更多地提到,害怕、歧视、不解……这些词汇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但有一群爱心志愿者,默默地帮助艾滋病感染者树立生活的希望,减轻病痛的折磨……
  这些志愿者不仅有民间义工,也有政府官员,他们在帮助艾滋病感染者过程中有许多困难,遇到很多误解。但他们体会到一种真实与感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得更快乐些,生命更长久些。

为了搞好防艾活动,两天没有睡觉
  11月30日,持续的阴雨天气终于结束,冬天的一场大雨过后,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有了太阳,再冷的天气都会让人感觉暖和。
  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3号教学楼前,世界艾滋病日主题签名活动吸引了学校师生的注意。下课后,学生们纷纷上前签下自己的名字,在摆放的桌子上拿几本艾滋病防治宣传册,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和预防。
  “小韩,红丝带呢?”“小韩,赠送的礼品放在哪里了?”,活动现场,始终活跃着“小韩”的身影。“小韩”叫韩光坤,济宁市运河电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和发起者。他从上周日就开始做“世界艾滋病日高校系列活动”,包括中华红丝带健康知识进工地、艾滋病相关公益影片放映、德国获奖主题海报展等。现场签名活动后,韩光坤拿出照机,征集世界艾滋病日反歧视微笑,六天的时间,已经征集了上千张笑脸。
  1985年出生的韩光坤背着双肩包,一身休闲服,语速很快,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有说不完的冷笑话。兴奋的状态,让人完全看不出来他刚刚下了夜班,已经两天没睡觉了。整个活动方案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写完了,但前后的组织协调工作,韩光坤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平时他脑子里也总是装着如何把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爱心救助工作做得更好。

加入五个爱心QQ群,最担心感染者轻生
  只要韩光坤出差,两三天不上网,打开电脑登上QQ后,聊天的呼叫声肯定响个不停。“有QQ群里朋友发的活动公告,还有好友发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的信息。”韩光坤说,就像“机关枪”一样,肯定会响半个小时以上。韩光坤加入了5个爱心义工团的QQ群,每个群都有200人,有救助活动时大家都会在QQ群里相互转告。
  通过爱心QQ群,韩光坤认识了很多感染艾滋病的朋友,接触到这些病人后,他真实地感受到这些艾滋病患者的痛苦。曾经有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知道自己得了病想自杀,韩光坤了解这件事后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给他精神上的安慰,甚至陪他去卫生部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这位患者心情平静了,韩光坤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下了。
  “记得帮助过你的人,忘记你帮助的人。”问韩光坤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公益事业时,他轻轻地说,这是在一本童话书中看到的,印像特别深。从2006年开始做义工以来,接触过很多特殊群体,包括艾滋病患者和吸毒人员,帮助过的人他都不记得有多少了。
  在韩光坤看来,帮助别人,让自己生活更充实一些,是很快乐的事。但毕竟人们对艾滋病并不是特别了解,毕竟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接纳度还没有那么高,韩光坤在做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时,遇到很多困难,遭到别人很深地误解。

尊重患者做好保密,送药像干地下工作
  从2006年开始做艾滋病的宣传活动,现在韩光坤每周都会去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签到”,与科长刘连青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次“世界艾滋病日高校系列活动”,刘连青与任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一起积极参与配合。
  艾滋病宣传资料、安全套、宣传海报,11月30日刚到办公室,刘连青就把这些物品装进一个大包,带到韩光坤组织的这次活动现场发放。2004年,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艾滋病防治科,刘连青在这里工作了六七年的时间,与很多艾滋病志愿者、艾滋病感染者成为很好的朋友,韩光坤就是志愿者中的一个。
  参加完上午的活动后,刘连青下午要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送药品,这位艾滋病感染者最近身体状况特别不好,还没有把病情告诉家人,也不敢去看医生。刘连青了解这种情况后,主动去他家送药,约好今天下午见面。“药不能装在印有艾滋病防治的袋子里,专门找的黑色塑料袋,别人看不出来。”刘连青说,打算劝劝这位艾滋病患者,把病情告诉他的爱人,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艾滋病感染者受歧视,我们这些做艾滋病宣传防治的工作人员也不受‘待见’。”刘连青无奈地说,有时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知道自己做艾滋病防治工作后,在交谈过程中,总感觉大家有意疏远他。但这些工作总要有人去做,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朋友,刘连青认为,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社会也需要对艾滋病有科学的认识。

延伸阅读>> 理解和尊重 需要时间
  韩光坤做为艾滋病防治的义务宣传者,刚开始时父母还不同意,更何况那些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呢,更难被社会尊重。但韩光坤相信社会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化,会有一天,这些艾滋病感染者被社会所接纳。
  “活动所用的宣传海报就是母亲帮我签收的。”韩光坤告诉记者,现在家人和同事都支持他做义工,包括宣传艾滋病预防的知识,救助遇到不幸的人等等。但韩光坤刚做艾滋病防治宣传时,母亲把他的所有宣传资料都藏起来,在网上买的所有有关艾滋病的书籍杂志也都拒绝签收。
  随着大家对韩光坤的认可,现在父母都很支持他做这这份工作,家里放的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图书杂志装了五六箱。“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父母接受我做这样的工作。”韩光坤笑着回答,尤其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吸毒者、性服务者、同性恋者等),他会主动干预,向他们宣传如何预防艾滋病。
  大家都有生活的权利,不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要尊重他们不同于我们生活的权利,与韩光坤一样,刘连青也认为,艾滋病感染者需要大家的帮助,对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虽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