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零感染很难,零歧视可期
  • 2011年12月02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评论员 高扩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
  30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国都在寻求根治之策。要攻克艾滋病防治难题,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科技。但同时必须看到,全球范围也在发生着观念上的改变。我国近些年来,人们对待艾滋病从单纯的恐惧慢慢变得理性。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包容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是最终战胜艾滋病的社会基础。
  说到观念,最重要的还是那两个字:歧视。面对艾滋病这样一种世界性顽疾,从一开始出现就伴随着人们歧视的目光,这种歧视又阻碍了人们攻克病魔的脚步。肯尼亚一位艾滋病患者曾经说过:他人的风凉话和冷嘲热讽就像“杀人的刀”,毫不留情地“杀死你全部的斗志”。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过那段痛苦的歧视期后,从严酷的现实中越来越认识到,只有正视病症,尊重患者,才能最终消除疾患。时至今日,成效斐然。而在我国,虽然艾滋病病例出现时间较晚,但有识之士也已经认识到,不消除歧视,艾滋病难绝。
  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我国尤其困难。在国人传统观念中,有一种思想影响深远,那就是:洁身自爱、讳疾忌医。人们对于疾病的恐惧,更多的是对名誉的珍视,一些人有了病,宁可放弃治疗,也不去招致非议。而艾滋病作为一种看似特殊的疾病,从一开始就处于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所以,歧视的种子很早就在萌芽,并随着这种疾病的传播,深入到了各个方面,回头再去消除它,谈何容易?
  正因为这样的歧视,很多患者有病不敢言,更多人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伪装起来,要么继续“讳疾忌医”,要么走上绝望之路,导致病情扩散,加剧了艾滋病防治难度。
  其实,科学界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艾滋病并不可怕,它只是众多顽症的一种,正视而不歧视,尊重而不歪曲,用科学精神去对待,就能控制住它。
  如果说短期内实现艾滋病零感染的目标很难实现,但通过各种宣传,尽快实现对艾滋病的零歧视,是可以做到的。面对艾滋病人,这可能仅仅需要你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一个微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