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县梨园:
一梨“卖”四季
  • 2011年12月02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马绍栋

  一棵梨树的价值毫无疑问是有限的,可当1.1万亩梨园摆在面前,其价值能有多少?不但有如此大的种植面积,还具备悠久的鸭梨文化和享誉在外的“中华第一梨园”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创业开发,其“钱景”又有多大的想象空间?聊城市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俊奎的生态旅游大农业正是从此开始。
  凭借百里故道和连片的决口淤积区,冠县“中华第一梨园”的称号不胫而走。有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怎样才能把这种影响力变成实实在在的金钱呢?既是冠县兰沃乡韩路村书记,又是冠县梨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冯俊奎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做一篇生态旅游大农业的文章。“梨园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借助这个品牌影响力,不断丰富内容,挖掘游客身上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增加值。”
  鉴于梨树的生长规律,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游客,于是冯俊奎提出了“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的生态观光模式。“一年四季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春天4月份的梨花节,这里可谓是万亩花海,游客可以通过观花栈道近距离观看,也可以从高高的观花台上俯视梨园美景,像一些喜欢摄影的、拍婚纱照的,都喜欢来这里。”冯俊奎表示,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是旅游旺季,秋天会有周边河北、河南以及省内的游客自驾游来这里采摘、住宿,一时人气飙涨。“许多旅客每年都慕名而来,在梨树下支起自带的帐篷露营,光梨园的门票收入一年就有200多万。”
  人吸引来了,怎样在他们身上做文章,从而更大地挖掘潜在价值呢?冯俊奎考虑的是打文化牌。“梨园传承了冠县千年的文化积淀,光武帝刘秀、明成祖朱棣等历代名人都在此留下遗迹,而以梨树为主题的当地文化也非常丰富,这些都可以做深度开发。”据冯俊奎介绍,目前一期已经开发的500亩精品园正是主打梨树牌。比如种植于康熙年间的“梨树王”距今已300余年,历尽沧桑仍枝繁叶茂,年产鸭梨4000余斤,在树龄树形、果质产量方面均属国内罕见。
  “这个是我们新扩建的佛寺,再加上周边农家乐、采摘节,以梨园为核心的一条生态、观光、旅游、种植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在冯俊奎看来,随着后续投资规划一步步落实,“中华第一梨园”的品牌内涵将更加丰富,利润空间也将更广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