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年我省将举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非遗”保护山东模式成效显著
  • 2011年12月06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讯(记者 霍晓蕙)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了解到,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采取“边普查、边抢救、边保护”的“山东模式”,成效显著,在非遗普查、政策扶持、生产性保护、考核管理等方面的举措富有创新性,被文化部在全国推广。
首创“四个一”
普查验收办法

    保护“非遗”,首先要摸清家底。从2006年开始,山东开展了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并且首创“四个一”普查评估办法,成为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创举。
  “四个一”即要求以县级为单位,完成“一本普查资料汇编、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厅、一个数据库”。目前,全省140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四个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被国家数据库中心确定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
形成完善的
四级名录体系

   经过努力,我省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53项;省级名录419项,市级名录1415项,县级名录5104项。
  在非遗普查过程中,我省重新发掘整理了泰山皮影戏、渔鼓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落子、山东花鼓、端公腔、伏里土陶、商羊舞、阴阳板、临清架鼓、道教音乐等50多个珍贵濒危项目,使其免遭灭绝,许多项目经抢救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后,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
非遗传承
“大家一起来”

  调动全社会积极性,非遗传承“大家一起来”,是山东非遗保护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省命名了26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推荐成为国家级传承人的有50名。对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6000元经费资助,并与他们签署传承责任书,建立管理档案,鼓励其积极履行传承义务,开展传习活动。同时对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制度,不合格的予以淘汰。目前262名省级传承人已经收徒1460多名。
  政府还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已经命名7个单位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9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全省逐渐形成了大学、社科机构、民间组织有机联系、协作互动的局面。
静态保护
卓有成效

  书面资料“静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山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两卷集的《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于去年7月面世。正在编校的“名录图典”明年初面世,另外一部“非遗地图集”的编写也已经启动。
  另悉,继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我省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后,由文化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将于2012年举办,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