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年斥资亿元建设文化强市
  • 2011年12月06日  作者:
  • 【PDF版】
  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之一。(资料片)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于国鹏
    12月1日召开的济宁市委全委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济宁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要求更加自信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目标: 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创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实力,提升文化发展质量,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济宁市提出了至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明确目标,这些目标涵盖了从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
  具体目标内容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市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彰显,文化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截至今年12月份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建成或在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39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设立了总额4000万元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00亿元,施工项目36个,其中过10亿的13个。
路径: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
  真正把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六个坚持”,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关系,更加自信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的同步提升。在科学理论引领下,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提升“文明济宁”建设水平。
  其次,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积极构建10至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等,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尤其需要作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文章,提高济宁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按照“六个坚持”路径引导,济宁市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条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和资源差异,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一园”指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这里将努力打造成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山东鲁文化产业聚集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东方文化产业高地。“三带”则指儒家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南四湖生态文化产业带,分别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影视业、艺术品业等。此外,还将努力打造“四区”,即始祖文化产业区、水浒文化产业区、红色文化产业区、佛教文化产业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印刷、文化娱乐、艺术培训、工艺品和动漫制作等七大产业。
  在这一过程中,集中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30个骨干文化企业、2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扶持: 每年文化建设资金不少于1亿元
  完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全市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
  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决定》规定,要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将进一步引导强化多元化投入,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文化创新型企业(项目)和文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享受省级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政策,进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纳入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享受相应优惠政策。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补贴、股权投资、贷款贴息、扶持奖励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引导力度。
  对文化体制改革单位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改革单位投入不减少、条件有改善、人才不流失,发展可持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