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边芦苇丛闪动收割客
栖息黄河口的“候鸟”—苇客
文/本报记者李金金片/本报记者郑美芹
  • 2011年12月06日  作者:
  • 【PDF版】
  在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县的部分地区,上百年前,黄河在这里形成冲击平原,于是在这片黄河岸边最年轻的土地上,大片大片的芦苇自然长成。每年的9月份至第二年的正月,芦苇全部泛黄,周边阳信、无棣、商河等地的人们陆续来到这里,他们将苇子收割、打捆、装车,然后以每斤六七分钱的价格卖给芦苇承包主,一季能挣上万元钱,这也成为这些人农忙之余的主要收入。
  12月5日,在河口区新户镇韩家村的苇场,满眼都是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苇子已经全部变成黄色,芦苇高在2米-3米之间,收苇子的人们分布在苇场的各个位置,大片大片的芦苇随微风吹拂,看起来蔚为壮观,这是黄河岸边特有的景色。记者跟随着苇场承包主从苇场小道上穿过,如同徜徉在大海之中,那种感觉简直棒极了。
  为了防水和防苇子秸秆,收苇子的人们大都穿着雨靴或胶鞋,苇场的路边、地头需要人工用电镰收割,而大片的芦苇场则是用收割机收割。收割好之后,每二三十斤苇子打成一捆,当打好捆的苇子够装满一车的时候,人们再装车拉回固定点过秤、卸车。割苇子的这些人们大都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俩人最为普遍,还有就是弟兄俩人或是父子俩人,苇场承包主为他们提供简易的宿舍,他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小半年。
  90年代之前,黄河岸边还没有苇场,“只有少量人拉着驴车割上一车拉回家用”,1993年,苇场周边有胆识的人承包了大片的土地,少则四五百亩,多则五六千亩,这才有了大片的芦苇丛,也就成了“苇场”。“芦苇能喝水,遇到雨水少的年份,一年需要浇两次水来淹死其他杂草。”苇场承包主王光明说,浇水灌溉、雇人收割,然后将收割好的苇子卖给胶东半岛以及河北等地。除了制造苇席、苇板之外,苇子还可以用于造纸、建房等。
  在河口新户承包了上万亩芦苇场的王光明告诉记者,在他承包的苇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改成农田。近些年来,随着良田的减少,粮食价格的上涨,河口区很多承包到期的苇场开始转化成良田,“种上棉花、地瓜等农作物,收成要远比自然成长的苇子收入多。”今后几年,自然生长的苇场面积将会逐年减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