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异地高考必须绕过户籍这道坎
  • 2011年12月08日  作者:
  • 【PDF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称,教育部已经开始制定方案,以回应异地高考这一民生问题。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却称,“从私人渠道获得的非官方消息是,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大可能放开,反而可能会越来越紧,这跟教育部的想法并不一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毫不客气地说,教育不公已是中国社会一个常说常新、颇为棘手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教育不公表现之一就是异地高考问题,甚至有很多学者直指异地高考不解决,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
  当然,路得一步步地走,饭得一口口地吃,解决教育不公,我们并不应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但有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如户籍问题。如果说教育公平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的话,那么户籍问题便是酿造教育不公的起点之一。
  一个基本的现实,在目前的中国,你的户籍(学籍)在哪,将直接决定你将享受有什么样的受教育权。基于此,户籍是教育公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户籍制度不改革,别说异地高考,择校费、赞助费、流动儿童就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难解之结。确实,现行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户籍捆绑着太多的公民权利,成为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出入证”,公民一旦离开户籍,其相应的权利通常都会缩水。
  当然,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让破除户籍壁垒举步维艰,但唯有坚持和决心,户籍对教育公平的束缚效应才会逐渐消失,否则,越拖下去,代价越大。事实上,推动教育公平已是民心所向,希望教育部能加快制定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解决办法,不要再拿“正在研究、正在论证”说事,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时间表。
  需要提醒的是,将依附于户籍上的教育不公剥离下来,让公民的受教育权突破地域羁绊,最艰巨的任务是合理科学地整合统筹教育资源,并将其上升至国家保障的层面,同时,还要促使各地政府从自身利益中及时退出,转而以提供公共服务、寻求公共利益的角色,成为教育公平的最终守护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