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4岁女童”的故事伤害了人们的信任感
  • 2011年12月13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评论员 赵丽

  被“哈尔滨市宾县4岁女娃小悦照料瘫痪双亲”感动的热心人士,了解到真相后恐怕多少会感到有些别扭。
  12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对此事进行调查,发现小悦家里确实比较贫困,但小悦的父亲没有瘫痪,小悦本人也没有在家里“挑大梁”,而当地政府的救助也未缺位。小悦的父亲称,求助信息是一个亲戚在网上发的,然后报社、电台等媒体来进行了采访报道。
  按说,帮助了需要帮助之人,爱心行动就实现了价值。不过,救助一事中若掺杂了拿女童说事、夸大困难程度这些主观因素,难免有借炒作博取爱心的嫌疑。据报道,来小悦家的热心人士,除了捐款捐物,都要见见小悦,很多人更是专程来看她。“4岁女童”这个关键词成了激发人们同情心的源泉,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好在小悦事件不是为了骗取钱财而编出来的圈套。小悦父母因病无法“翻身”,扶贫救助数额又有限,“脱贫”难上加难。如果把情况原原本本地平铺直叙出来,关注度可能不会太高,这可能是发帖人夸大乃至虚构事实的原因。不过,无奈之下的虚构,很可能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提供帮助者多是捧着一颗赤诚之心而来,要是发现凄惨的故事里掺了水分,感人的情节原来是加了设计,让人震惊的情景是被刻意放大的,好心人的一腔热情难免会被泼上冷水,再遇到类似的“感人事迹”,必然要在内心打上几个问号。何况,这样炒作不仅是欺骗了好心人,对于政府救助部门,甚至对于帮助过小悦家的乡亲们都是一种变相的“抹黑”,试想,那些平常帮着做过饭、送过东西的亲戚邻居,因此被扣上了“袖手旁观”的帽子,这能不让好心人寒心吗?
  其实小悦事件并不是个例,之前也屡有夸大事实,以寻求救助的情况发生。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都以“儿童题材”进行炒作,最终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救助,在小悦“照料瘫痪双亲”成为热点之后,也不排除其他人会跟风模仿。如果大家都效仿以炒作手法寻求社会救助,炒作也会有失灵的那一天,而那些确实需要帮助的声音也可能会淹没在一片嘈杂之中,“狼来了”的故事也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网络时代,给普通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便利渠道,但如果求助信息的发布如同游戏一般,一旦“狼来了”再现,那也不要责怪公众是麻木的看客。希望每一个小悦都能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救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