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情消费:“随份子”的尴尬
  • 2011年12月22日  作者:
  • 【PDF版】
  “随份子”最初专用于新婚贺礼,但对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随份子”却已演变成一种“感情投资”。亲朋好友、领导同事逢到结婚生子、升职升学、过生日甚至生病住院,都成为“随份子”的由头。
  这类“随份子”的次数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让很多人不堪重负,却又无可奈何。  
  近日,某网站对332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发现,52.5%的人经常“随份子”,但仅7.6%的人“支持”这一行为。受访者中,57.2%的人来自中小城市,32.0%的人来自大城市。其中,53.3%的受访者月收入在1000——3000元。“随份子”时,57.8%的人出200元,23.1%的人出200——500元,4.8%的人出500——1000元。
59.6%的人认为
“随份子”是违心之举

  今年12月,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李先生随了三次“份子”,一次是朋友结婚,另外两份是同事生孩子。每次200元的“份子”,虽然并不算多,但每次都让李先生备感纠结。李先生说,近年来,“只出不进”地“随份子”,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某民办大学的史老师,月收入约3000元。她说,自己心中有一个“随份子”的标准:关系亲近的朋友随800——1000元,关系一般的200元。前年国庆长假的7天里,她参加了4场婚礼,“简直就是赶场子”。这4次大“份子”,花掉了她近一个月的工资。
  李先生说,对于“随份子”,他感到的确有经济负担,但他仍愿意接受这个习俗,认为“只要适度就行”。史老师以前觉得送礼金挺俗,但大家都送,自己也慢慢认为,这是一个表达感情的好方式。
人们如何看待
“随份子”现象?

  调查中,59.6%的人认为变味了,是违心之举;53.3%的人认为“可以随,但要有度”;有46.6%的人觉得,很多人大摆筵席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收“份子钱”;43.8%的人感觉这像是在做交易;39.1%的人认为,这是人情往来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人情和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80后”年轻人正步入“随份子”的“高峰期”,他们的同龄朋友或同学都陆续开始结婚生子。但是,“80后”刚参加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有求于人,而且工资较低,所以“随份子”会带来比较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年龄增长,“随份子”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他们的负担也就慢慢减轻了。
碍于面子,
觉得“随得少不好意思”

  公务员张先生说,这几年的“五一”、“十一”和岁末年初,是他“随份子”的高峰期。去年年底,张先生参加了5场婚礼,每次“随份子”的额度是500元。
  在张先生看来,“随份子”的多少,与面子有关,也是身份的一种体现。“正常的人情往来我可以接受,但有些不太熟悉的朋友和同事结婚也发邀请,就让人觉得有些郁闷。碍于面子不得不‘随份子’后,到了婚礼现场,结果周围的人大都不认识,也觉得很尴尬。”
  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因其对外界的依赖性不同,对“随份子”的感受也有所不同。随礼前,多数人对接收礼金的人是有需求的,期待对方在未来能给予同等的回馈。“随份子”是一个社会现象和传统,作为个体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不顺应,可能会造成不合群,甚至被大家孤立。
  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让“随份子”的形式未变,内容却变了。很多人“随份子”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人情往来,有些还夹杂着权钱交易,这是最不可取的。想减轻“随份子”的负担,可以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小圈子做起,直言自己的看法,尝试在小范围内不“随份子”。这会让自己的生活舒适些,然后再逐步从小环境扩展到更大范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