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停车难,并非无“药”可救
解决历史欠账、完善配套法规、鼓励夜间开放等举措已成共识
  • 2011年12月25日  作者:
  • 【PDF版】
  ◥经三纬一路口停放的车辆影响到了纬一路单行线交通。 见习记者 王茂林 摄
见习记者 王茂林 娄士强 本报记者 董钊 
  “老满”所经历的停车之痛能缓解吗?本报连日来就省城停车难问题进行调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日,本报记者走访相关部门、交通专家以及广大市民得知,针对停车位规划先天不足等问题,有关部门应主动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严格规范建筑物停车位配比,尽可能挖掘现有空间的潜在资源,同时应鼓励沿街单位的停车位在夜间对外开放。
完善法规 清算历史“欠账”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城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吕安涛认为,应该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济南市的停车问题。停车难的实质是两个“不匹配”:一是原有的城市发展理念与猛增的汽车数量的不匹配,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与停车资源分配的不匹配。“原来的城市发展理念下,大部分老小区、市中心人员密集区、繁华街道停车位设置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停车难题就暴露出来了。”吕安涛表示,治理停车难题,需要化解两种“不匹配”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过去的规划思路预见性不足,在总体规划理念上也欠考虑。”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蔡志理表示,原有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思路不够超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停车位供给的矛盾必然凸显。但不需要以问责的姿态看待原有的规划,重要的是在今后的规划中,必须把停车位规划纳入城市总体的建设规划中,实现点和面的工作统筹。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蔡志理认为,在今后具体的规划中,应该储备足够的预留用地,以满足日后可能的扩建需求。
整合资源 继续“挖潜”现有空间
  12月23日,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加强市区停车的规范管理将成为将来工作的重点。对于沿街停放的车辆,可停车区域界限将更加明确,管理也将更加有序,并将通过路口改造、路段的优化提升对停车条件做出全面改善。
  “不少在停车资源利用方面做得好的国家和城市,街道不见得有多宽,但是设置有明确的停车位标线,司机停靠也非常规范。”吕安涛介绍,在目前济南的停车条件下,挖掘现有停车资源的潜力,是缓解停车难题一个直接可行的办法。车位供给与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也造成车位资源的浪费,通过停车诱导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车位的利用率,减轻人员密集、车流量大的路段、商场、医院等地的停车压力。
  “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和倡导有空闲车位的沿街单位、办事机构以及小区向社会开放,并给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蔡志理认为,可以通过向社会车辆合理收费的方式,有效地利用沿街单位、办事机构和小区内的停车泊位,不能把停车压力长时间转移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上。
  交通专家、原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云飞建议,可以开放政府机关和部门的白天停车位,用于附近社区的夜间停车,通过适当收费,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业主租用。政府机关、邻近社区和交管部门,共同对区域内停车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停车方案和收费标准,以扩大停车泊位利用率。
监管租售 不让车辆“露宿街头”
  在制定小区停车位租售政策前,能否先进行停车需求调查与分析?对于小区停车难题,吕安涛认为,资源稀缺导致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得到理想的缓解。当前很多小区车位“只售不租”的根源在于在有限的停车位资源分配上,相关主体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占有公共资源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致小区停车位的设置与业主的需求脱节。如能在确定小区停车位配比前,详尽地了解业主停车需求,以期公平、合理地分配停车资源,小区里的车辆就不会“露宿街头”。
  “我们倡导开发商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局限于短期利益,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小区停车难题的解决,蔡志理希望在具体的小区建设中,开发商能够兼顾项目对周边交通环境的影响。

绿色出行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假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意味着更舒适、更便捷、更环保、更低成本的选择,会有多少人放弃小汽车交通呢?有位市民给出了“所有人”的答案。这个答案确实有些夸张,但很有代表性。人们出行也追求舒适,公共交通工具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就会有人把注意力转向私家车,并陷入私家车与身份和社会地位挂钩的误区。
  在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看来,停车顽疾必须从根本上医治。张汝华认为,按照“需求满足型”思路,增加车位设置只能是“有限改善”,未来的发展需要有更加科学、可持续的战略导向。
  “更需要关注的是‘不开车的不方便’,通过发展舒适、现代的公共交通,降低小汽车对个体的吸引力,车辆的增长也会放缓一些。”张汝华表示,为使停车难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没有小汽车,出行照样很舒适”的状态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努力方向。一方面,要建立停车资源的公平利用体系,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成熟、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从理念和现实上实现“有责任的生活质量”,走出“被机动化”的怪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