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菏泽至哈尔滨的列车上,七成是往来山东和东北探亲的乘客
一列长途车,两地血脉情
  • 2012年01月11日  作者:
  • 【PDF版】
   7日上午,甄家三兄弟与85岁的母亲在菏泽到哈尔滨的火车上。三人在黑龙江工作,很少能陪母亲,这次他们把在菏泽老家的母亲接到东北过春节。
  本报记者 王光照
  本报记者 陈文进
文/本报记者 王光照 片/本报记者 陈文进
编者按>>
  因为闯关东,山东与东北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春节临近,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山东老乡不畏艰辛,在这条路上往返? 1月6日,记者踏上菏泽开往哈尔滨的1416次列车,在1900余公里的铁路上,试图循着闯关东的足迹,从几代人的春运记忆里,寻找东北和山东的血脉亲情。
  出关>>
一村人仍在说山东话

  1月7日7点,菏泽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到达铁岭。车厢中,甄家三兄弟围坐在85岁的老母亲身边,手指窗外,让老人看关外天高地阔的别样景色。甄家三兄弟闯关东后,在黑龙江省黑河工作,母亲却留在菏泽老家,这次三兄弟特意接母亲到东北过年。
  “春运期间,车上70%的乘客是往来于山东与东北探亲的。”列车长刘建武认为,闯关东的历史使这趟车上的乘客有了特殊性。“兄弟姊妹几个,其中一两个闯去东北,两地亲人过年时才能团聚。”
  多年前在关外落下脚的山东汉子,又有亲戚老乡来投靠,慢慢就发展为几百人的村子。在齐齐哈尔安家的张泰来(化名),前几天回老家曲阜参加侄子的婚礼。他说,“在齐齐哈尔就有这样的村落,几百人仍说家乡话。”
  1953年,菏泽—哈尔滨的列车开通,这是从山东开往东北最早的一条线路,是连接关里关外血脉亲情的纽带。“由济南先到菏泽再开往哈尔滨,就是想多载山东老乡。”刘建武说。
  济南客运段党总支书记丁世庆介绍,这条线原来是绿皮车,来回一趟得4天。去年1月换成带有发电机的“中国红”,8月又换成全新空调列车,“这是车况彻底改善后,新车第一年跑春运。”
回忆>>
车上厕所能挤7个人

  7日,列车的过道上出现了扎堆站着的乘客。上世纪70年代曾在这条线路上做服务员的宋运朴回忆,以前从山东腹地深入东北地区的线路太少,平时车里都挤得满满当当。“乘客一进站就涌向车门,有的干脆从车窗往里爬。”
  上世纪90年代,赶在春节前乘这趟车走亲戚的人,挤满车厢的每个角落。行李架上、坐椅下、洗手池上,“小小的厕所里都能站7个人。”刘建武说,有的乘客在济南火车站等了一周还上不了车。
  宋运朴清晰地记得,绿皮车车厢26.4米,他推着餐车走了40分钟,其间餐车都没落地,由过道里的乘客传着走。“现在春运时车上还是很挤,定员装128人的车厢要装200多人。”但刘建武说,现在线路多了,春运高峰时还加开临客,一直站着的乘客比以前少了许多。
  以前绿皮车上没有电,烧水取暖只能靠烧煤。“一个车厢要烧3吨煤,列车员和乘客都灰头土脸。”列车员吕立鹏说。
  即使这样,车厢里也不见暖和,“出了山海关,盖着棉被还哆嗦,桌子上放杯水都能冻住。”张泰来说。宋运朴当时负责烧水,天冷乘客多,水没等烧开就抢光了,山东老乡吃饭喝水都成问题。这样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去年,“从此火车出山东再没有绿皮车了。”丁世庆表示。
寻根>>
从东北“闯”回山东

  7日下午,记者在软卧车厢看到一对30多岁的夫妻,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哈尔滨跟姥姥姥爷一起过年。
  妻子常淑琴(化名)说,她的爷爷闯关东落户黑龙江,爸妈生长在东北。她20多岁时,老家济宁已经发展得很好,她又到济宁投奔了本家亲戚。
  根,是列车上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提到的一个字,已经埋藏在山东老乡的血液里。哪怕已在东北生活数十年,他们仍然记得,根在关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