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济潜伏六年多作案千余起
小案揪出“大盗”济南“黎叔”栽了
  • 2012年01月13日  作者:
  • 【PDF版】
  缴获的作案工具和部分赃物。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他,独自一人入室行窃千余起,堪称省城“黎叔”;他,在济六年,隐姓埋名、低调地学着余则成上演了一出贼版的“潜伏”剧。最终,再狡猾的狐狸也躲避不了好猎手的追捕。
在济从不用真名 竟说无贼何来警
看看“黎叔”主演 的贼版潜伏剧
本报记者 记者 尉伟 实习生 杜彩霞

  有前科的打工仔
  那某的“潜伏”生涯是从他2004年来济时开始的,这是他第二次来济。
  那某,41岁,老家在黑龙江伊春。
  小学毕业后,他一直无业,后来才有幸成为当地木器厂的一名工人。可两年后,那某因盗窃木材而被当地警方少年管教两年。
  1987年,出狱“想换换环境”的那某第一次跑到了与伊春相隔千里的济南,投奔了在此做生意的姐姐。
  在姐姐的帮助下,那某考取了驾照。他又回老家干了一年多的出租车司机,也给别人兼职开车。  
  2004年,那某再次返济,并开了一家小饭店。
  不过,饭店的生意不景气。“干什么都不赚钱”的那某在寻思“怎么才能来钱快”时,一男子徐某为其指点了迷津。
转行的饭店老板
  徐某,老家吉林,也在济打工。他是那某在开饭店时认识的,算是老乡兼牌友。
  一次聊天中,徐某对那某低语,让他有空儿来找自己玩。   
  “徐某所说的玩,就是入室盗窃。”解放路派出所民警侯振东揭秘。
  那某也回忆,他记不清第一次跟徐某是在哪里“玩”的,只记得开始有些紧张,后来就觉得这是一个“发财”的捷径。
  对于这份既不累又来钱快的“新工作”,转行的那某一改对待前几份差事的“虎头蛇尾”,决定以偷为生的他苦心钻研起“业务”来。
  “就拿撬锁工具来说,那某一般有两种。”侯振东告诉记者,那都是他购来电手磨、电焊机自制的,“一种十字花,一种是平口的”。
  后来,那某还特意找电焊部按自己的要求打制了一根能掖在怀里的短撬棍,因为他发现“有些老式防盗门破坏了锁芯后仍难打开”。  
图“吉利”的独行盗
  那某供述,2004年至今,除去2006年、2007年他曾回老家躲风头外,在济六年间,自己针对省城各开放式小区入室行窃千余起。
  “他的贼迹几乎遍及省城五区。”解放路派出所副所长杨庆军说,每个区,那某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窃路线,“像历下区,他一般先到菜市新村、泺河小区;后由北向南,明湖、长盛、青后、棋盘;最终向东到燕山、甸柳小区结束”。
  至于每天选择哪条线路,那某告诉记者,那完全凭自己出门时的感觉。
  刚入行,那某曾与“师傅”徐某联手。后来,因嫌徐某下手不利索,感觉不吉利的他就“踹”开了对方。
  “那某还对某品牌的红色踏板摩托情有独钟。”解放路派出所副所长杨庆军说,那某多次骑红摩托行窃,一直比较顺利。所以他虽曾换过两辆二手摩托,但均是该品牌此型号,就连颜色也是红色。
  “所谓的感觉,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其实,民警最终锁定那某的线索之一,恰恰就是现场周边这辆多次出现的红摩托。
狡猾的“小孟”
  《潜伏》中,余则成不仅低调,对外一直是假身份,真实身份只有他老婆知道。而从2004年来济后,那某也十分低调,还用起了化名。
  2011年11月30日晚,直到民警抓获那某并去他的暂住地调查时,周围邻居才得知这个不爱说话、有礼貌的男人居然是个贼。
  “每次出门行窃时,他都穿得很整洁,让人看不出破绽来。”办案民警侯振东说,那某也知道自己的红色摩托车无牌无证,所以看到交警他每次都远远地绕行躲避,“实在躲不开就加速冲过去”。
  “从2004年二度来济开始,那某对外自称小孟。”杨庆军说,2006年,在济南警方针对入室盗窃的一次专项打击中,那某的“师傅”徐某落网。
  这时,徐某才发现自己对徒弟“小孟”知之甚少,那某也得以回老家躲过了风头。
  不仅徐某,其他在济与那某亲近的人都不知其真名,以为他就叫“小孟”,“而知道他真名的人却都远在黑龙江伊春”。
自负的“黎叔”
  在济六年的“潜伏”生涯,那某也多次遇“险”,但他都成功脱身。  
  这里面,除了那某对省城各开放式小区的熟悉外,也部分得益于他那自负的心理。
  2009年12月底,那某在北关北路附近一居民楼五层行窃,下楼时正巧与五楼的住户打个照面。
  对方感觉可疑就拦住了他,那某十分镇定,借口“自己是301室的租住户,临时搬家”。
  在警方提供的一段视频上,记者也看到,进入省城一开放式小区行窃的那某毫不慌张,就像前来串门的邻居。
  “他不感觉做贼可耻,反觉得这是一种职业。”杨庆军与那某交流后得知,那某甚至还有一种“没贼哪来警察”的想法,这种自负的想法最终也让他自食其果。
  去年11月30日晚,得知那某住处后,杨庆军带领便衣民警前去暗访,恰巧与下楼的那某不期而遇。
  “他站在过道处,抱着胳膊看我们上楼。”后来,杨庆军得知,自负的那某觉得他们“不地道”,以为是同行。
  最终,那某一句东北口音的“干啥”让他露了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