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忙年面孔>>
脚手架上的特检员
  • 2012年01月13日  作者:
  • 【PDF版】
  特检员在压力容器内检测。 本报记者 李倩 摄
  本报记者 李倩 通讯员 乔旗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问原来是特检院的。” 一句玩笑话有些夸张,但你看到穿着辨不出颜色的连体衣、劳保鞋、满脸油污的检验员,从只有0.5米的容器井口钻出来时,这个比喻丝毫不夸张。 
  这就是特检检验员,一年有350多天穿梭于上百米的冷凝塔或各种危险压力容器之间,在容器内外搭建的脚手架上作业,保卫全市3万台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越是节假日他们越忙活。
牺牲假期,体检企业设备
  “早上上班时,还西装革履,满脸清秀,没想到刚刚从巨大罐体内爬出来脏兮兮的人竟是自己的同事。”第一天到山东特检院济宁分院工作的乔真,在兖矿国宏化工厂看到工作环境中的同事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该企业有46台大型压力容器、多条压力管道以及200余支安全阀,为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该企业向特检院提出检测申请。  “企业多停产一天就面临不少经济损失,我们元旦当天就开始检测了,尽可能地减少因设备停产检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济宁特检分院院长黄凌端说。
  “为了不影响企业生产,检验员的作息都排在‘配合企业运行’的后面。”从1月1日起,济宁特检分院的16名检验员各种有毒、易燃、易爆介质之间。利用磁粉探伤和射线探伤等无损检测方法,查找焊缝裂纹,为企业提出修理意见。
检测焊缝,要转上数百米
  检测电梯安全时,检验员要钻入狭小的机坑;检测压力容器时,检验员要悬吊在满是化学品的容器里;高高的钢架、黑黑的炉膛、充满异味的容器,都是特检检验员工作的环境。
  10日下午3点多,在兖矿国宏化工厂内,记者看到,戴着安全帽、穿着一体衣的检验员早已忙活了六七个多钟头,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压力容器旁边二三十米的脚手架上,98米高的冷凝塔上,井口只有0.5米的罐体内。 
  在一个立着的大罐体周边,检验员孙巍和同事正沿着搭起的脚手架,对罐体表面的环焊缝仔细进行磁粉探伤。两名工作人员一手拿着磁粉探伤仪,一手持装着磁玄液的洗瓶,将液体喷在焊缝表面,再用磁粉探伤仪覆在水喷处,仔细观察是否有缺陷。一个罐体的几条环焊缝检测下来,围着脚手架要走上数百米。
一天下来,吐痰都是黑的
  检测完焊缝,孙巍手脚麻利地踩着脚手架钻入直径只有0.5米的狭窄罐口,在罐体内搭设好的脚手架上,检测罐体内的焊缝。 
  记者顺着罐口看去,除了罐口略有亮光外,罐体内一片黑暗,而靠近罐口时里面强烈的窒息感和罐体内气体残留的刺鼻气味。
  虽然外面天气十分寒冷,但不一会,罐内工作的检验员已是满头大汗。窒息感和原来贮存气体残留的余味,让带着口罩的检验员有点透不上气,打磨落在脸上的粉尘很快和汗水融为一体,化为油垢,沾在脸颊上。  “在罐体内检测,一般都要三四个小时,很多检验员虽然带着口罩,但一天下来回到家中,一吐痰都是黑的。”在罐口记录数据的检验员说。 
  “像98米高的低温吸收塔,不拿工具爬上去也要20多分钟。检验员在塔身内部检测,都要带着20多斤重的仪器爬上爬下。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检验员都是把活儿干完才下来吃饭。”孙巍说,很多检验员的胃都不好,外出检测,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