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牧池,为留守儿童点一盏灯
  • 2012年01月20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刘遥(左一)采访马牧池南村的留守儿童梁雪、梁晨姐弟俩。       本报记者 徐升 摄
本报记者 刘遥 石念军
  农历腊月廿六,浓雾漫过层峦山巅,将地处沂蒙老区腹地的沂南马牧池乡层层包裹。清晨7点,我们驱车30多公里,在能见度不及十米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这里。
  曾经养育了英雄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的马牧池乡,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抗战时期曾作为山东省政府的根据地,有着“小延安”的美誉。不过如今受自然条件制约,当地逾1/3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大批学龄儿童留守在家。
  新春来临之际,齐鲁晚报系“新春走基层”采访组来到这里,与当地政府一起,为留守儿童送上一分关爱和祝福,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10个孩子里
就有一名留守儿童

  上午9点,采访组首先来到留守儿童梁雪、梁晨姐弟俩的家中。
  梁家的小院里只有4间屋子。房屋低矮,成年人出入,只能小心翼翼地猫起腰过门槛。隆冬腊月,屋内没有炉火,喘一口气就会在唇边升起股股白雾。
  梁雪、梁晨的童年是不幸的。多年前,他们的妈妈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为了供他们读书,爸爸顾不得因车祸留下的后遗症,常年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只有春节才回家与孩子团聚。平时,两个孩子就交由84岁的二奶奶照料。
  “这是全村最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家里吃的、孩子穿的,都是乡里乡亲送来的。”马牧池南村党支部书记杨庆凤告诉采访组记者。
  采访组为梁家姐弟带来了米、面和学习用品。临走时,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代表采访组为梁雪的二奶奶留下1000元钱。
  “粮食还有,够吃的。俺家还有6分地,包给人家种麦子,人家给送来了粮食。”朴实的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着说着眼泪就滑了下来。
  在马牧池乡这样的山区腹地,仅靠种地养家糊口很难,像梁雪、梁晨的爸爸这样,常年在外打工甚至年节也不回家的乡民近一万人,占了全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孩子就留在家中由老人或邻居照顾,成了留守儿童。
  马牧池派出所所长史连赢告诉采访组记者,全乡15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有150多名。
派出所里建起
“留守儿童之家”

  在马牧池乡,150多名留守儿童还有另一个“家”。这就是设在马牧池派出所里的“留守儿童之家”。19日上午,齐鲁晚报系“新春走基层”采访组走访了这里。
  史连赢告诉记者,这个“留守儿童之家”是2007年3月建起来的。当时,马牧池派出所与乡中心小学联合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并为全乡的留守儿童建了档。
  “哪里都怪好。”15岁的孤儿孙发启不大爱说话,提起“留守儿童之家”,他说让他难忘的事很多,其中一件就是他每年都能在这里过上生日、吃上蛋糕。
  史连赢说,就在去年,孙发启还一度不想再上学,挎着一篮子核桃来到派出所,让民警给他找份工作。史连赢把他“熊”了一顿,告诫他,考上大学再走出大山才是真本事。现在,孙发启的成绩越来越好,还进了全年级前十名。
孩子有照应
家长放心了

  许多“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学习条件都很艰苦。从哥哥姐姐那传下来的旧书包,背得磨起了白边,磨细了背带,如果背的书多,走起山路来就勒得肩膀疼……为此,齐鲁晚报系“新春走基层”采访组专门准备了书包等文具,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儿童手机。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过年最难过的莫过于父母不在身边,听不到、看不见父母的音容笑貌。一拿到新手机,10岁的刘家君就拨通了爸爸的电话:“爸爸爸爸,快回来过年,我想你了!”刘家君的爸爸在日照打工,他在电话里告诉女儿,腊月二十七就能到家,让女儿和妻子放心。
  刘家君跟爸爸通话的时候,爸爸问她怎么没在家,小姑娘说,正在“留守儿童之家”领新书包和手机。通过电话,刘爸爸安心地说,在那里我就放心了,别忘了谢谢那里的叔叔阿姨。
  屋外寒风吹过,屋内空调正暖。二十多名远离父母、留守在家的孩子,搂着、背着新书包,彼此研究着新手机,尝试着给父母打电话。
  在这贫瘠的沂蒙山深处,在我们的“走基层联系点”,一群稚嫩的孩子正在各界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