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和民俗中的“中国龙”
  • 2012年01月21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 赵丽 实习生 张凯丽 整理
在中国,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在诗歌、小说、戏曲作品中,龙频频出镜,很是抢眼。而龙兴云布雨、掌管福祸的形象,也在舞龙舟、剃龙头、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曹操以龙比拟英雄
  高大、威严、凛然不可侵犯。在古代,人们常把龙比做世间的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有将它比做高大良马的,如《周礼·夏官·廋人》称:“马八尺以上为龙”,故后来有龙马的说法。
  《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有一段生动地道出了龙的形象与涵义。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话道出了龙能屈能伸纵横四海的性格,也自有一种英勇气概。
  龙的身上还深深盖上了皇权、帝王的烙印。据考证,以龙比拟君王,最早见之于《易经·乾》,里面有“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句子,这是讲帝王即位的;又有“潜龙勿用”,把储君称为“潜龙”。而把龙和帝王联系起来,进而成为帝王的象征,是从汉代开始,据说这与司马迁有关。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刘媪,看到一条蛟龙盘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
  刘邦出身寒微,比不上六国诸侯王后裔的身份高贵。为了抬高自己树立权威,刘邦及其亲信便编造了这一故事,把自己说成是龙之子,以使人们像尊崇龙一样尊崇他、畏惧他。   
陆游写诗描写龙卷风
  在中国古代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见。但有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却因生动、真实、细腻流传了下来。例如陆游写的《龙挂》一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那种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中国小说源于志怪与传奇,而志怪和传奇又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因此神话中的龙也就进了小说。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柳毅传书》等。
  龙对中国的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戏曲中,以龙为名的戏目很多,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这类戏目中之所以有龙字,是因为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
不少民俗节日与龙相关
  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正月十五元宵节本与龙无关,但必须要进行的是舞龙灯。南宋词人辛弃疾就有“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诗句。
  农历二月初二也被称为“龙抬头节”。这时正值惊蛰、春分,大地回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民俗认为这一天人们的食物都为龙身上之物,如:面条是龙须、烙饼是龙鳞、饺子是龙耳等等。
  端午节的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就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少数民族也有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壮族的祭龙节在农历二月间。祭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祀用的鸡、猪等祭品。云南河口大瑶山瑶族尚有“龙公、龙母上天节”。龙公上天节为农历八月二十日,龙母上天节为农历七月二十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