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婚送箢子渐行渐远
很多人已经开始直接包红包
  • 2012年02月03日  作者:
  • 【PDF版】
  亲戚们送来的箢子堆在院子里。
  今年24周岁的李磊,正月初八在安丘凌河老家举行婚礼。习惯于朋友、同事结婚送红包的他,轮到自己结婚时才发现,在老家结婚送箢子的习俗依然存在着,但相比于儿时的记忆,这种习俗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人已经不再送箢子,而是直接包红包。
  “看喜”送箢子

  结婚前几天,男家开始搬亲戚,姑、姨、舅等等都得搬,俗称看喜。
  正月初六是李磊的姑、舅、姨等亲戚看喜的日子,上午十点左右,亲戚陆续到来。大部分人手里都挎着一个用红包袱蒙着的箢子,箢子里放着两捆粉皮和一个用红纸包着的看喜钱。
  亲戚寒暄一番后,便由专人引领坐席喝茶、准备吃喜宴。在亲戚到来之前,酒桌上早已用红纸包上茶叶、红色方便袋装上花生和瓜子,还有用碟子盛放的甜点。
  李磊的叔伯和爷爷负责接箢子,将来客姓名——登记并在箢子做上记号。然后将喜钱拿出一部分登记造册,粉皮拿出一捆。
  与此同时,李磊的母亲则将事先准备好的饼干、花生、香烟和喜糖等放进亲戚带来的箢子里,然后再用红包袱包好。这一过程被称为“回箢子”。
  据介绍,回箢子也是有讲究的,饼干、压柜子火烧、香烟等都是成双数,“好事成双”图个吉利。而对于看喜钱留下多少合适,喜主家则会根据以往亲戚家孩子结婚时留多少钱和当前的行情而定。
  结婚送箢子,在李磊的记忆中,从自己懂事起就一直是这样。每当村里有结婚的,没有箢子的人都会去邻居家借箢子,在农村用箢子“看喜”大气庄重。如今,很多人会用提包或干脆送个红包了事。但看喜送箢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老习俗渐行渐远

  据老一辈人讲,按照习俗,搬来的亲戚中关系最近的,各人都要捎着钱,准备给新娘拜钱(多少按各人的经济情况),其余的亲人,也要来看喜,用大箢子,割上一刀肉(七市斤左右),放上一捆粉,用红包袱蒙着,背在肩上,送往喜主家。
  今年57岁的王炳兰介绍,她们结婚那会儿,送箢子时里面会放上七斤肉和两捆粉皮。喜主家早早地就要准备好放肉的大盆、割肉的刀和用来称重的称,一般情况会留下三斤肉和一部分粉皮,回箢子时放上六个大馒头和一对火烧。
  而如今,随着年轻人思想的转变,很多人已经不再用箢子,直接用提包或送个红包了事。而对于现在的孩子,箢子是为何物都已不知。市面上,用竹箴与腊子木、藤条等做成的箢子更是难以寻觅。
  即使是有用箢子看喜的,也没有放肉的了,全部用钱取而代之。回箢子时也不再放馒头了,用方便面和饼干等点心代替。
  现在大家生活好了,不像以前,吃顿肉都成为一种奢望;现在的农民家里好多都购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生活越过越好了,大家也慢慢地接受新的思想潮流,有结婚生孩子的也像城里人一样选择到酒店摆酒席,如今的农村生活并不比城里人逊色。王炳兰如是说,脸上洋溢出无比满足和幸福。
  对于结婚看喜送箢子这一老习俗,大部分农村人还是很看重的。也有人称,都是喜事,怎么办怎么好。
  今年86岁的刘老太太一直坚持看喜送箢子,只有用箢子才能显示出结婚的庄重和大气。而对于这一渐行渐远的习俗,年轻人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去年12月份结婚的雷龙称,只要两个人感觉好就行,不必拘泥于传统习俗。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