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生活中淘出珍珠装点了岁月的美锦让一段历史静静生辉
山东“新年画”,那些曾经的辉煌
  • 2012年02月13日  作者:
  • 【PDF版】
  单应桂 《做军鞋》
  ▲黄鹂《飞雪迎春》
  ▲李百钧 《催》
  ▲白逸如《我让祖国来挑选》
本报记者 霍晓蕙
  79岁的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画家单应桂满头华发,岁月与艺术的积淀,使她散发着一种高雅、慈爱而有分量感的气场。这段时间,她一直为“山东民间年画改革63年作品回顾展”而忙碌。这个展览的主题被命名为“曾经的辉煌”。
  单应桂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带有抢救性质”的展览,也是对逝水年华的追忆。“趁我们这一批老画家尚健在,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年画改革和创新之路,回顾我们共同的成就、欢乐和艰辛,同时也想通过这次展览,总结一下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从生活中淘珍珠”
山东新年画曾辉煌一时

  记者:山东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潍坊杨家埠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被列为中国三大年画产地而闻名国内外。但很显然,此次“山东民间年画改革63年作品回顾展”,展出的作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版年画,而是改革后的“新年画”。当时的这些“新年画”,也已然成为现在的“传统”。
  单应桂:你说得很对,这次集中展出的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艺术家对民间年画进行改革创新产生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对民间年画进行改革的通告,要求全国美术工作者,利用民间年画的形式创作新内容的年画。实际上延安时期的画家们,如力群、张仃等人早已经开始了这一工作。他们利用民间年画的形式,反映解放区的新生活,画出了一批很受欢迎的新年画。山东的新年画可以说在全国独树一帜。
  记者:山东新年画创作有哪些重要画家?
  单应桂:全国解放后,华东局文管会和山东省文化部门组织美术工作者,曾多次到潍县考察和创作,当时有叶又新、顾生岳、张漾兮、朱石基、任迁乔、李步青等人。1953年以后,陆续从浙江美术学院(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分配到山东一批大学生,他们是施邦华、谢昌一、白逸如、黄鹂、陈皋、周樑等,壮大了山东的美术力量。他们来到山东后,除了两位从事西画的画家外,全部投入了年画改革的行列中。他们住在年画产地的村民家里,细心观察,认真创作,有些优秀的画稿还专门请民间刻版艺人来刻版。当时这些画既反映了新生活、新风尚,又具有鲜明的民间木版年画的特色,很受群众和专家的好评。如白逸如《渔家女儿上大学》,施邦华《征服自然的人》《老书记的早晨》等。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回到山东,又加上山东艺专毕业的一批学生,都相继加入了年画创作的行列中。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64年,山东的年画队伍越来越壮大,作品风格也愈加具有地方色彩。当时,由省美协出面,调集了一大批作者集中到省里进行年画创作。结果在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术大展上,仅年画一项山东省就入选了30多幅,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并掀起一股学习民间年画的热潮。当时的年画热也波及到其他画种,外省市的画家纷纷到山东来取经。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蔡若虹专为山东年画撰文《山东年画有三好》,肯定了山东年画创作及组织工作,对画家们是很大的鼓舞。
  “文革”结束后,一批更年轻的年画作者加入到年画创作队伍中来。1982年,全国年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之后山东艺术学院成立了年画专业并招生,为我省培养了一批修养全面的年画作者。潍坊地区以赵修道为核心的一个活跃的民间年画创作群体出现了,从此山东年画改革创新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于新生、王法堂、吕胜中等屡屡在全国获奖,有的被称作“获奖专业户”。
  记者:新年画创作有哪些特点?
  单应桂:最大的特点是专业画家借民间年画形式,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可感。通过这些作品,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和体温。当时艺术创作者的热情,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体察,我认为是很值得现在从事艺术的人学习的。
  记者:现在的新年画创作怎样呢?
  单应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居住条件、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过年用年画装饰已经不是唯一选择,因此年画市场日渐萧条,创作也随之受到影响,渐渐走入低谷。经常听到“年画太落后、年画要被淘汰了……”这样的议论。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为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现在仍有一部分艺术家坚守在年画创作阵地上。
难以割舍年画情结
“要为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今年举办这样一个回顾展呢?
  单应桂:从1949年至今,民间年画的改革已经63年了。我省很多从事年画改革的老一代画家现都年届八旬了,年轻一些的也已经60岁左右,再早一些的已经过世了。他们为山东民间年画的辉煌付出了青春年华,从生活中淘出珍珠,创作了一件件优秀的作品,为我们装点了时代的美锦,让一段历史静静生辉。当年的许多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为后人留下了一批难得的精神财富。目前因种种原因,年画已经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但那些美锦却未因光阴的逝去而褪色。
  几十年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到现在我仍然难以割舍年画情结,明年我就80岁了,再不能等待了。趁我们这些老画家还健在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在很吃力地举办这次回顾展,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年画改革和创新之路,也想通过这次展览,总结一下艺术创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后人留下一点东西。
  记者: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还需要进行很好的创新和发展。
  单应桂:民间年画从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创新发展,从历史上看,民间年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出现,如《慈禧太后逃亡长安》《炮打日本鬼》《日本攻打青岛》等,这充分说明这一画种一直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我们相信,经过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时间的轮回,若干年后还会有研究和创作年画的热潮兴起,还会有一批更年轻的创作群体出现。那么,现在展览的这些作品,以及老一代年画创作者的经验体会,我想对今后的创作会起到借鉴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