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战士到矿工,再到编辑
王黎明:一路走来诗兴不减
文/图本报记者曾现金
  • 2012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王黎明在书房。
  他当过兵,还曾经是一名矿工,对诗歌的热爱,使他用那双端过枪、沾过煤灰的手,写出了《贝壳说》、《上工去》等一个个作品。其中散文《寂静》还入选了九年制初中新课标读本。而今他是一名编辑。“风在吹,翅膀在扇动,但是要保持低飞的姿势,这是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它是一种坚守状态,一种回归平实生活的状态。”王黎明这样说。
  诗歌是——
青春成长的记忆

  记者:您说学生时代没有梦想,但是喜欢读课外书。在防震棚中,您读到了《天安门诗抄》,这些诗歌启发了您,它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王黎明:诗歌有一种代言的声音,它代表个人和民众们的声音。在特殊年代,它是各种声音中最响亮的声音,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激情,能起到唤醒心灵的作用。比如《天安门诗抄》,在作品中有“扬眉剑出鞘”这样的句子,这很有气势,那是压抑情绪彻底释放后的酣畅淋漓。
  记者:您1979年当兵,在部队读过一些军旅诗人的作品。三年后,您发表了第一首诗歌《贝壳说》,是什么触动了您创作这首诗的灵感?
  王黎明:我参军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心理上还没有独立感。部队的生活既充实又单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到了18岁。由少年到成年,这算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是对童年时代的告别。作品中既有对昨天的呼唤,也有过去生活的记忆。同时,也传达着对成长的希望。后来,有的读者把这首诗解读为爱情诗。读这首诗的心情不同,对诗歌传达的主题理解也不同。在那个年代,虽然受到朦胧诗的影响,但是我的作品还没有和那个时代相联系,主要以表达自我的东西多一些,这其中包括心灵上的迷茫、青春成长的困惑等。
  记者:您曾有过沾着煤屑写诗的经历,也曾说要感激矿工生涯,为什么?
  王黎明:1982年,我从部队退役,到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工作,有过6年的矿工生涯。参加工作后,心智逐渐成熟,自身的独立感也出现了,同时也意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有些作品是表现矿工的,作品中把矿工的劳作理想化,比如《上工去》等作品。有些作品是表现时代主题的,用现代视觉表现理想化的后工业时代生活,比如《烟囱的故事》等作品。之所以要感激矿工生涯,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改变了我的生活。21岁时,我就开始在《萌芽》、《星星》发表作品,随后有的报纸大篇幅介绍我的情况。正是因为诗歌,我从一名井下矿工,调到煤矿宣传科工作。随后又到集团工会工作,再后来调到兖州日报社当了一名编辑。付出不多,但是回报丰厚,我总这样评价我的矿工生涯。
诗歌是——
人近中年的安静

  记者:创作时,有时候像蜗牛爬行,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但有时候像瀑布,灵感来了就一发不可收。您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吗?
  王黎明: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我曾在三间平房里生活过10年,那时候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还有山楂树。1997年的一天,我坐在山楂树下创作,连续写了组诗《照耀》等数百行诗。但是创作《黄河入海口伫望》时,却沉淀了很长时间。我曾多次到黄河三角洲东端,在那片新生的陆地尽头,目睹黄河流向大海的奇迹。1984年10月,我随山东青年作家团到胜利油田体验生活,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我第一次看到大海上升、河流下降的景象,泥沙淤积的滩涂上,风吹草动、大气沉寂。后来,每次到黄河入海口,我都感到一种诗意缭绕在心胸,但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角度。青年时代即将结束时,我迸发出最后的激情,想起了黄河入海口的那片三角洲,一泻千里的大河,向着大海奔涌敞开,这是悲壮的征程,超越生命本身的行吟。
  记者:诗歌比历史更真实,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王黎明:诗歌透露着心灵的真实性,它能反映年代的记忆、心灵的伤害等,从内容上比历史反映的东西更真诚,可以打动人。文学是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心灵史,在这一点上,它跟我们通常对历史的理解不同。它是个人的体验和经历,同时能反映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比如诗人眼中的大海是不一样的。高尔基眼中的大海是海燕在汹涌波涛上飞翔,那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雪莱眼中的大海是灯塔、房子,那是生活中的大海。它还能反映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比如生活稳定时,对社会的看法更加宽泛,比如《照耀》中“晴空万里绽开的花枝照耀着一百个和平的国家”等就是反映这样的主题的。人近中年,又是一种生活状态。2000年时,我的生活态度发生很大变化,愿意回归到平实的生活中,处于低飞的姿态,想在躁乱的生活中寻找一份自我的安静。
   ◎个人简介◎
  王黎明:兖州市人。著有诗集《孤独的歌手》、《乡间音乐》以及散文随笔集《滴水之声》等。诗集《贝壳说》获山东省第一届齐鲁文学奖。组诗《照耀》入选《1997年至1999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文学作品排行榜》等。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首批签约制作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