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一度海冰灾 何时不再“狼来了”?
  • 2012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今年1月5日,胶州湾海域初生海冰。 通讯员 俞方平 摄
  2010年1月23日,渔民正在修补被海冰损毁的渔船。 记者 杨宁 摄
  今年2月2日,在红石崖附近海域,民警和渔民合力“解救”渔船。 通讯员 梁铁君 封凯明 摄

本报记者 潘旭业
  1月初胶州湾冰情严重,可一个月后的2月9日,海冰蓝色警报解除。今年的海冰不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灾害,甚至还有几次因气温回暖融化。每次高喊“狼来了”的海冰,今年却只闪了几下“狼”影。
  然而,对于全力准备抗灾的渔民来说,这种玩笑却让他们胆战心惊。他们盼望气象、海事与渔业部门合力,可以让他们“旱涝保收”。
今年冰情: 海冰“雷声大,雨点小”
  2月8日,看着红石崖海域近海的冰层,被2009冬天的海冰“重创”的红石崖街道办的渔民曲学贵已经不再恐慌,因为今年的冰情没有往年严重。
  8日,记者来到胶州湾红石崖附近海边采访冰情时,曲学贵正在海边溜达。一眼望去,红石崖海域沿岸的礁石及滩涂上白花花的一片冰,看不到涌动的海水,停靠在此的渔船被牢牢“钉”在冰封的滩涂上。
  出乎意料的是,望着被海冰冻住的渔船,曲学贵却显得并不着急,此前对海冰的恐慌也完全消失。天气转暖,海冰期眼看就要过去,海冰对他今年的养殖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虽然胶州湾红石崖海域被冰封了一个多月,但随着天气转暖,海冰已经开始全面消融。
  其实,关注冰情的不仅仅是这些渔民,相关部门也时刻关注冰情。在今年1月初,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就发布预报称,1月份胶州湾海域海冰发展较快,港口码头区域可能出现较严重冰情,冰情与去年冬季相仿。今年1月9日,山东海事局称青岛胶州湾海域的海冰防抗工作已经部署就绪。
  当人们惴惴不安等待着“狼来了”时,最后却发现今年的海冰虽然“来势汹汹”,却是“有惊无险”,着实让大家闪了一下腰。
  记者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截至2月6日,青岛市海洋养殖业没有因海冰出现,导致受灾事件发生。前期不少养殖户已将水产品上市,其余的采取措施移至室内养殖,未造成大范围受灾。2月9日,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发布海冰Ⅳ级警报(蓝色)解除通报。惴惴不安了一个冬天之后,渔民和养殖户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山东海事局也发布消息称,今年的海冰并未影响海上航行和港口生产安全。
  恐慌原因:一朝遭水灾,三年心慌慌
2009年的冬天,海冰灾害让胶州湾沿岸浅海养殖池遭了殃,不少养殖户的鲍鱼被冻得翻了肚皮。那年冬天,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给了海冰,当时的描述是渤海及黄海北部出现大面积海水结冰现象,部分海域冰层厚度达40厘米以上。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2010年1月19日的数据显示,青岛市因海冰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448万元,海水滩涂养殖的贝类、虾类遭到冰封,海水养殖大棚受损。
  曲学贵说,在2009年之前,虽然海面也有浮冰,但是他们几乎从来不在意,因为对渔船和养殖没有多少影响。据黄岛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陈冉介绍,相比前两年,今年的冰情较轻,他们共出动了30余人次警力帮助渔民,而在2009—2010年的冰期,他们共出动警力达到了60人次以上。那么,今年的冰情比往年弱,为什么还让人们如临大敌?
  山东海事局的工作人员马桂山认为,主要是因为2009—2010年突如其来的海冰灾害,给当时的渔民和近海养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海上交通和港口生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而近两年每到海冰期,冰情都会受到格外的关注。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山东省渔业受灾人口达9.5万人,浅海、滩涂、海水养殖池塘受灾面积14多万公顷,损失水产品20余万吨;受损养殖大棚4000余个,面积达320万平方米,筏架5000多公顷,网箱300余个,渔船500多艘。这次海冰灾害造成山东省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探源冰灾: 冰封近海的“狼” 为何频繁来犯
  一向以不淤不冻著称的胶州湾,为何近几年海冰频频出现,而且会造成严重损失?
  对于胶州湾水域结冰的原因,2010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任一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除了持续的低温之外,与胶州湾海域海水盐度降低有重大关系。胶州湾海域有多条河流入海,海水整体盐度在30‰—32‰之间,属于偏低水平(一般海水的盐度都在34.5‰左右,冰点大约在-2℃),比其他海域的海水更容易结冰。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专家赵炳来认为,海冰的出现与胶州湾受到人为破坏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填海造陆导致胶州湾面积不断缩水,海水动力减弱,水体交换变得缓慢,尤其是浅海区域,很容易结冰。
  2009—2010年冰灾造成如此大的损失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天灾。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副主任江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由于多年来海冰冰情较轻,人们放松了对海冰灾害危害性的认识,防灾能力缺乏。根据相关记载,上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冰灾还是在40年前的1969年,而且主要发生在渤海海域,胶州湾海冰影响相对较小。
  难怪山东海事局副局长张杰平称,在2009—2010年的冰灾突然来临时,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几乎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当时也没有完善的应急机制,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也没能避免。
  经过连续两年的冰灾,相关部门已经探索并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预警方案,沿海渔民也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当今年的冰期来临之时,大家却发现,今年没有出现前两年的持续低温天气,海冰虽然如期而至,却没有造成多少损失,悄悄地走了。
渔民盼望: 健全预警机制 增加渔业保险
  经过两年的探索,各部门应对海冰的举措日渐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多部门联动,健全海冰预警预报体系,渔业部门也在积极为全市渔民投保,增强渔民的抗风险能力。
  业内专家称,海冰不可预防,但海冰预警预报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海冰灾害的预报和研究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对海冰的实时监测缺少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海冰航空监测缺少机载专用海冰监测设备;海洋监测部门海上尚无具有破冰能力的专用监测船只,陆岸缺少定点、连续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站点和设备,缺少海冰应急监测设备。这些均是制约海冰预警预报能力和质量的短板,亟需改进。
  据张杰平介绍,鉴于前两年的情况,今年1月初,山东海事部门就已经做出防抗海冰工作部署。联合港口、引航、航标等单位共同抗冰,建立了科学的船舶交通组织机制,制定并完善了《防抗海冰灾害工作预案》、《现场破冰方案》、《引航保障方案》、《船舶组团编队进出港方案》、《浮标维护方案》、《冰情监测和预警发布机制》等多个方案,确保将海冰影响降至最低。
  与此同时,为减少海冰对渔民造成的损失,渔业部门正在全力推进渔业互保工作,增强渔民的抗风险能力。记者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11年全市入保渔民1.45万人,入保率达95%,较2010年提高了30%,渔民平均保险额达22万元,渔船渔民总保险额达36亿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