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照明靠蜡烛,全村共用一眼水井
十几户老人艰难留守没电村
  • 2012年0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姓刘的村民说,担一趟水中间得歇好几次。
  ▲姓刘的村民说,水缸里的这些水能用半个月。
  ▲风扇还在,但好多年没转过了。
  ▲洗脸水用了一遍又一遍,都成浑水了。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您还能想象没有电的生活吗?在市中区齐村镇,一个叫浪涛的村庄,十几户村民生活在一起。村民称,五年前开始,政府安排了地方让他们搬迁,年轻的村民都搬走了,老人们留恋田地便选择了留守。从那时起,他们的村子就不再通电。村民喝的水也仅仅来自村头一个四米左右深的水井。
  ▲这个不深的水井就是全村人的水源。
一人平均一分地,用洗菜水洗脸
  16日,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这个没电的村庄。在一位姓刘的村民家里,记者看到,大门里旁就是四五个大大小小的水缸。刘姓村民告诉记者,这是她用来储存饮用水的。“儿子前两天刚出去打工,走之前帮我把水缸都灌满水。这样,我和老伴能将就着用半个月。”
  在堂屋门口,记者看到了他们的洗脸用的盆,烂了半个边的脸盆里还有半盆浑浊的水。据这家的女主人介绍,平常他们都是用洗菜的水洗脸,根本不舍得浪费一滴水。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全村人的饮用水源。在村口,一眼几乎很难称得上是井的水窖只有四米深左右,探头望下去,井底有薄薄的一层水。“这还是水多的时候,如果遇到旱天,里面的水也就能打一桶,仅够一家人用一天。”这位村民说,她每天都要用扁担担着两个水桶到这里挑水。由于水井位于村头,从她家出来还要先往下走,每天挑两桶水回家是个体力活,她平常只能勉强挑两半桶水。
  记者随即走访了几户人家,发现几乎每家都准备着大大小小的水缸。“没办法,在这住的大都是老年人,如果孩子离得近还能帮忙挑点水,上了年纪的人跑到村口挑水很困难。”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据一位村民介绍,以前这个村子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后来被要求搬迁,一些年轻的人都搬了,而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没有搬走。“我们的田地还在这,搬走的话咋生活啊。”一位村民说,五年前开始,在这生活的老年人只能守着几分地维持生活,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孩子在外面打工,然后挣钱买粮食给老人吃,一人一分地,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没有电,五年来村民没使过电灯、电扇
  在一户村民家里,记者看到,电扇、电灯都蒙上了厚厚的尘土。“五年前就把电给我们掐了,电灯、电扇都没再用过。”一位姓刘的村民拿着蜡烛告诉记者,每家每户晚上只能点蜡烛照亮。有的村民为了方便就买了可放电池的小台灯,一到晚上整个村庄都是漆黑一片,而对面的工厂却是灯火通明。
  从一位村民口中,记者得知,对于村子没水、没电的情况村民反映过很多次,但一晃好几年过去了,仍然没再通过电。“做饭只能烧地锅,柴禾都不够用。”一位村民抱怨,现在这社会处处得用电,没有电生活很难。
  记者在村里的小路上发现,一些房屋之间还有部分电线从中穿过,由于时间较久,电线已经风化断掉。记者看到,村民家里的灯泡几乎全部是黑色,大白天,屋里的光线仍然很暗。“以前山坡上有一个水泵,村民吃水都用水泵抽,现在没了电,水泵也不能用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夏天用水量大的时候,很多人都到外面买水。尤其是种地瓜的时候,不浇水地瓜秧就枯死了。“买水浇地,村民也是没办法。”这位老人说。
  “孩子在外面打工,他给我买了一个最便宜的手机。”一位村民拿着一部最普通的手机告诉记者,由于村里没电,手机充电都是去外村的亲戚家,孩子说这样的手机省电,充一次电能用三四天。像这位村民说的一样,记者发现,村里大部分村民家里都有一部手机,主要是方便给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联系。
  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五年前政府统一安排了地方让他们搬迁。一些家里有小孩的,为了孩子上学方便都搬走了。大部分老人觉得田地还在这里,搬出去后回来种地不方便,便选择了留守。有十几户人家都搬走了,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现在留下来的还有十几户,几乎全是老年人。
留守村庄不应被遗忘
  一停电就是五年,与不远处的城市相比,这个漆黑的村庄就像被遗忘了。虽然之前有个名字让人记得这个村庄,而如今连村名也没有了。在这个角落里,老人们相依为命,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
  山路崎岖、没水没电,再加上老年人已经不大灵便的双腿,这是多么艰难的生活。也许,因留恋那点薄田而选择了留守,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嫌这里的村民迂腐。可是,不论有多么站得住脚的解释和原因,都无法理解这些老人对土地的感情。
  一个扁担两桶水,全家人的饮水就这么一步步挪着从村口挑到家里。除了饮水,其他用水如洗脸、洗菜、喂牲口都被挤压到近乎按滴计算的地步。七零八落的电线和蒙着尘土的电灯、电扇,似乎还在提醒着村民:他们曾经也通过电。
  不远处就是城市,可是在他们眼里,近乎与之隔绝。种田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口粮需要,孩子的工钱要拿出一部分买粮食。在全国迈进小康社会的大氛围内,这里的农民却面对这样的尴尬,作为农民还要花钱买粮食吃。出路何在?这些即将失去劳动力的村民也许除了叹息已无他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