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雷锋精神不曾离我们远去
  • 2012年0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李晓闻
  今年是雷锋去世50周年,全国各地都围绕着学习雷锋精神搞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也成为今年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本报2月22日A10版曾报道)。
  50年过去了,社会在发展,人的思维方式也在转变。当年轰轰烈烈的学雷锋热潮早已不复存在,对于雷锋精神和雷锋本人,社会上开始活跃着种种质疑声音——雷锋做好事是自觉的吗?雷锋做好事时摆拍的照片究竟该如何解释?
  对事件真实性的质疑可以欢迎,对人心向善的挑战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却不值得鼓励。无风不起浪,雷锋精神从一开始的举国学习,到现在的屡遭质疑,不是没有缘由的。近年来,提到“雷锋”二字,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走过场式的学雷锋活动、一阵风似的喊口号,雷锋精神越来越脱离实践,自然也就离百姓越来越远。是的,我们不曾亲眼看见过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没有被雷锋感动过,所以才有“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尴尬。就连新闻媒体的宣传,也往往是一阵风。
  雷锋离我们真的那么遥远吗?不然。“最美妈妈”吴菊萍挺身托住坠楼女童,“最美奶奶”舍身救起落水儿童,“最美女孩”刁娜用一条腿换回一条命,“最美姑娘”周晓娟11年献出4000毫升救命血——他们都是雷锋,虽然他们在伸出援手之时,心中想到的未必都是学雷锋做好事。社会有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一面,更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给我们做出榜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在我们身边——朋友之间的友爱,同事之间的互助,还有我们时不时对陌生人伸出的援手。
  雷锋不曾远去,雷锋精神不曾褪色,更经得起质疑和考验。喊了50年、影响了两代人的雷锋精神,应该以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去诠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