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建起劳务市场,农民工免费食宿,这一做,就是12年……
“雷锋陈百万”的理想
文/片本报记者周锦江
  •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陈立吉和他的雷锋服务站。
  潍坊青州高柳镇。陈立吉的“雷锋服务站”一开就是12年,免费食宿。
  他曾经宝马香车,被人称为“陈百万”。他也曾捡废品,为了换钱买肉给大家改善伙食。如今他仍然负担着这个上百劳务人员常住的服务站。
  “我有口饭吃,也应该让他们有。”这是12年来陈立吉脑子里最简单的逻辑。一切因此而来,一切以此解释。
  一个农民的“乌托邦”

  电视剧《奋斗》中有一个乌托邦式的公寓小楼,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在楼里过着理想的生活。
  2000年的时候,陈立吉就自己盖起这么一栋三层小楼,开办了当地首个劳务市场,为民工们提供免费食宿,名噪多年的“雷锋服务站”就是这么诞生的。
  12年过去,这个地方没有变化,但经营范围已经从原来的劳务市场专营“升级”到快递、话费业务、小卖部等多品类、跨行业经营范畴。
  不仅如此,陈立吉还筹备着干汽车营运,虽然能不能干还得另说。因为从青州市区的公共汽车只能通到赵家庄站点,距高柳繁华地段还有将近3公里的路。陈立吉正在酝酿一封信,给青州市委书记,如果公共汽车营运到高柳有难度,他申请用自家的小面包车“摆渡”到三公里外的赵家庄站点。普通乘客收1块钱,老幼病残免费。
  生意战线拉得这么长,不是陈立吉所愿,而是干一样事不足以维持这个服务站的日常开支。陈立吉说,现在常住在他家的就有上百人,每月仅水电费开支就得近千元。一盏盏灯泡,一盆盆水,哪个不用钱?陈立吉这三层楼有四五十间房,有的房子住一两个人,而有的房子则住了十多个,夏天时最多一间房子睡过二十多个人。
  陈立吉是建了一个自己的“乌托邦”。
  苦心经营,再美好的梦想也要在现实里滚上三滚。

不是个“好商人”

  上世纪末,陈立吉和妻子走上四乡八里,当起小货郎。“那时物资不是那么充裕,只要做生意没大有赔的”,陈立吉说,他以前在供销社工作,各方面人都熟,批发一点日常用品,生意相当好。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赚几百元。有些生意头脑的陈立吉于是理所当然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之一,被人称为“陈百万”。
  所谓在商言商,在这个意思上理解,陈立吉不是一个“好商人”:做化肥生意的时候,谁家有个困难,付不起化肥钱就先放放,甚至不要钱,有时还再出钱帮人一把。几年下来,大量的化肥款要不回来,同时因为同行业竞争激烈等各种问题,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每月要还的贷款压得陈立吉喘不过气来,雷锋服务站还收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干不了重活。比如和陈立吉关系最铁的烟台老汉老姜,比陈立吉大两岁,在服务站一住就是八年,服务站目前常住的上百人中绝大部分是上了年岁的人,年轻人顶多是借住一两天。
  2006年的时候,陈立吉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春节期间为了换点钱买肉给大家吃,他和女儿偷偷地去外面捡废品卖钱。提到这段,陈立吉笑着说,之所以偷偷地捡,是因为以前辉煌过,怕人家看见了笑话。 

账本里的酸甜

  在陈立吉的家中,因为经营品类都是靠数量赚钱,太过繁杂,家中大大小小的记账本到处都是。承接快递业务,大量的包裹需要记账;开小卖部进货卖货需要记账;作为主业的劳务市场,用工记账更不用说。
  开着劳务市场的陈立吉,每天4点多就起床,因为用工大多比较早,他需要一大早起来喊大家起床,再简单做点饭,经常好几十人坐在一起吃饭。吃完饭,陈立吉用家里的“小面包”把大伙拉到工地上,他可以从用人方那里赚到每个人两元钱的酬劳。已经服役多年的“小面包”,一公里油耗得六七毛钱,多数时候,送过去15个人,他总共能赚到10块钱左右。有时碰到零头还老是被人舍掉不给。
  陈立吉有一个原则,不收打工者的钱,因为他们赚钱太不容易。
  雷锋站初建的时候,也曾发生过钱账丢失等情况,甚至也不排除有人混在站里专门行窃。于是好管闲事的陈立吉就义务当起了大家的保管员,大家把自己赚的钱存在陈立吉这里。老姜说,存老陈这里比银行还放心。
  “说起来我和《齐鲁晚报》太有缘份了”,陈立吉翻着一个已经很破的笔记本,上面贴着一些汇款证明。这是一本特殊的账本。其中有一个就是看到齐鲁晚报曾报道过舟曲灾害时一个小姑娘15岁第一次吃苹果,陈立吉和女儿给小姑娘寄去了500元钱。而且还收到小姑娘的回信。
  在这个笔记上,还有不少陈立吉与女儿陈国霞曾经助人为乐的见证。

“大锅饭”没那么简单

  雷锋,这样一个极具时代色彩的名字,被赋为一种精神。近日,80后的优秀代表蒋方舟直言,雷锋难得的是利他主义。在现实中对于雷锋精神的思辨不曾停止,而且有了愈演愈烈的态势。
  有人说,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应该有新时代的解读,以前做好事不留名,现在有各种组织积极对接服务岂不更好;有人说,雷锋精神已经过时,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只会越走越远,当务之急是不要让贫富差距再拉大。
  这些讨论仅是停留在嘴上、纸上,而陈立吉却是一个默不做声的践行者。陈立吉觉得自己这辈子过得很充实,不过看到这帮老伙计甜的背后更多的是愁。
  陈立吉有空的时候,跑过不少部门,他想给这些老伙计们入个医保,但很多人的户口都不在本地,家里连个亲人也没有,医保根本没法入。陈立吉说,伺候老伙计们吃饭睡觉都没问题,只要房子在,大家住就行。但是看病这钱真是花不起。
  因为雷锋服务站上的人年龄越来越大,看病的花销也越来越大。陈立吉帮一次行、两次行,但是站上老有人看病,他也无力负担这些了。
  每月水、电、电话上的花销已经近3000元,他已经基本无力再负担多一点。陈立吉之所以坚持每天早起送大家去上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由是,他们赚着钱了,大家会自觉上外边买饭吃,“大锅饭”的开支会少一点。
  陈立吉还在坚持运营自己的雷锋服务站。“我是从小接受‘向雷锋学习’教育长大的”,陈立吉说,我心软,自己有饭吃,就看不得别人饿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