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城里的“雷锋们”
文/本报记者周锦江片/本报记者孙国祥
  • 2012年03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雷锋车队收到的感谢信。
  2月29日,潍坊志愿者有了自己的“家”,散布于潍坊这座城区的志愿者群体,将与普通市民以对接的形式相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雷锋的精神意义也在不断被时代重塑。它从教科书走出来,变成时代的标签,再变成人们向善的愿望和本能;它始于人物,根植于符号,然后重回归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有这么一个“雷锋车队”

  “春青考上了东北电力大学,要来看我们了”,奎文区出租车公司和谐车队的朱希升队长知道这个消息后高兴不已。一大早,和谐车队的六名队员去火车站迎接王春青。王家父子俩走出来时,朱队长亲热地揽过王春青的肩膀:“腿好了?快上车吧,去公司里再聊。”
  2009年12月份,王春青在去曲阜办理考试事宜时出了车祸,小腿骨断成三段,险送一条腿。春节时的艺考只能坐着轮椅参加,奎文区和谐车队知道此事后,义务每天接送春青考试。最后还和济南、泰安、济宁三地联动,送小伙子回到老家。
  在潍坊活跃着这样一帮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谐车队、雷锋车队都是典型的代表。雷锋车队王志长说,这些年也没干什么事儿,但是如果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绝对义不容辞。

从“雷锋人”到“雷锋群”

  在潍坊活跃的群体有很多,潍坊义工、鸢都义工等社会群体,一群因爱而汇聚在一起的人不断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
  鸢都义工志愿者孙志达说,该组织已发展到目前注册义工5800余人。因为至今没有独立注册,在活动开展中被误解是家常事。没有固定场所办公,没有群发平台,举办活动“各自为战”。个人“学雷锋”,往往被人投以抢风头、想出名的有色眼光,团体协作恰恰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干了8年义工的钟顺奎说,这么长时间了,扶老助学活动时人员的调配还是个问题。经常会按照受助人的需求,通过手机、网上发贴来确定第二天谁参加,但是第二天去的人总是会多出很多。这说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缺乏一个有效的调动机制。

给个组织才能成长

  2月29日,潍坊12343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同时成立的还有潍坊市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同心社”。20余家青年社会组织加入“同心社”,总人数7万余人。
  潍坊市民政局局长吴海源希望依托12343平台的基础上对志愿者、义工队伍进行整合。谁家需要什么服务,将由平台指挥进行合理的调配。有老人自行车胎扎了,走不动,打个电话,平台就会指派最近的义工前去帮忙。有些偏远社区或者农村如果没有义工志愿者怎么办?吴海源说,完全可以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
  作为政府方面,今后新建图书馆、科技馆等直接服务市民的机构,一般性工作岗位不再增加固定人员,而是通过引入志愿者参与和选聘勤工俭学大中专学生,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雷锋”变迁路线图:
  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的自觉性。“雷锋叔叔”让亿万中国人热泪盈眶。学雷锋是全民性的,助人为乐是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雷锋的肖像出现在大街小巷,甚至各种学习生活用品上。雷锋形象几乎成了“偶像崇拜”。
  上世纪70年代:学雷锋的组织性。在那个年代是以单位的组织来指导人们集体去学雷锋。周末几乎都不休息,学校甚至规定“每周要做一件好事”。“学雷锋小组”遍地开花。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年代,各种思想交汇,学雷锋也出现了少量不同的声音,出现了“雷锋日”的提法,于是有了“雷锋3月来4月走”的说法。甚至出现“做好事被误解”的现象。学雷锋变得有点“羞涩”。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雷锋精神”开始回归,并随着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电脑、互联网成为最夺目的科技发明产品。同时,雷锋精神也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义工、志愿者大量涌现,各种分类细致的NGO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