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不是目的,看谁做得更好
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济宁需要大手笔本报记者黄广华曾现金
  • 2012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济宁城区老运河沿岸景观。(资料图) 张晓科 摄
  连日来,针对“运河之都”的称号争夺战,本报做了连续报道,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记者采访发现,济宁在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方面,做过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想做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还亟待破题。专家也纷纷表示,发展运河文化产业,要敢出手,早出手。

  “早在2009年,济宁就启动了运河核心景区南岸街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南岸街恢复了明清风格的街巷,竹竿巷、清平巷的改造工程也相继完工。与此同时,济宁还对京杭大运河济宁城区段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水质。”
  市中区文物和旅游局局长张秀云介绍,运河核心景区改造工程指挥部曾一度推动运河水上游项目,注册成立济宁运河之都水上旅游有限公司,并通过招商购买了一艘画舫游船。但是该计划一直没有运行,画舫也被济宁一家餐饮企业租赁。由于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运河水上游项目暂时被搁浅。
  此外,在大运河申遗的契机下,济宁还加大了对现存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张秀云说,市中区有7处遗产点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太和桥和漕井桥两处遗产点的维修保护方案已经完成,国家遗产保护资金到位后,就启动维修保护工程。同时,还在制订天井闸、通济闸等四处遗产点的维修保护方案。而作为预备名单的后续列入项目,济宁河道总督府遗址的维修保护方案目前还没有启动。
  济宁市旅游局局长颜廷洲介绍,不仅是济宁、淮安两地在发展运河文化旅游,聊城、杭州等地也在发展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旅游最忌讳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抱团闯市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如果各地片面地宣传当地的运河文化,把精力耗费在名称的争夺上,这似乎偏离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趋势。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整体的运河文化内涵,也不利于发展整体的运河文化旅游。
  作为当时沿岸七大商埠之一的济宁,该如何抢占先机,做大做强运河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对此,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国忠认为,在运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运河之都”这个文化称号还未出现,这只是当代人根据历史提出的新名词。而要想名副其实,就应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这个城市在历史上确实有文化起源或发展鼎盛时期的印记,然后应真正保留下历史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和记忆的延续,此外这个城市对历史文化应有创新和促进。”
  陈国忠告诉记者,大运河沿线城市在历史上都曾辉煌过,都有运河文化的历史沉淀。“所以,争不是目的,考虑得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发展运河文化产业。”陈国忠说,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是沿线地势最高的河段,可以说山东段保持通航,养育了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文化和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以济宁来说,要发展运河文化,必须站在“大济宁”的角度来考量,而不是单纯的竹竿巷、汉石桥,就能代表运河文化。”陈国忠表示,这需要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名号只是暂时的,文化确是永久的,扎扎实实搞好文化建设,才是最重要的。”陈国忠说。
记者手记>> 让文化资源插上 腾飞的“翅膀”
  济宁、淮安两地的网友出现“运河之都”名称争夺战。网友之间的“口水战”,本身无可厚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两地的居民都在关注运河文化,且具有强烈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济宁地处文化富集地带,辖区内拥有儒家文化、始祖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微山湖渔家文化等。尤其在运河文化方面,济宁曾是元明清三代最高运河管理机构的所在地,济宁运河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
  然而,有好资源并不代表着有好客源,济宁曾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近年来,梁山的邻居——东平先后兴建了东平水浒影视城等景点,并带来大批的游客,这让梁山感到不小的压力。滕州市依托微山湖建成的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游客接待量也曾超过微山湖的接待量。
  如何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号召力,让文化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不是一个旅游部门所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发展文化旅游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还要让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思维落后了,市场竞争方面就会被动,也不会带来好客源。
  “运河文化这块大蛋糕,很多城市都在抢,有些城市抢了先机,有些城市则有些后知后觉。文化资源是共享的,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早,哪里就会抢得先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王德刚如是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