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增木:喜看鱼翔瓷盘中
  • 2012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本报记者 霍晓蕙
  鱼,寓意吉祥富裕,又与“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的“余”字谐音。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鱼抒怀、以鱼言志,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2003年12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冯增木先生,便是鱼文化的痴迷者之一。记者日前对他进行采访,并欣赏了他收藏的鱼盘。 
  记者:冯老师,早就听说您画鱼,但不知道您还收藏这么多的鱼盘。
  冯增木:我惜鱼、恋鱼又画鱼,自然也就注重收集相关的图书、工艺品和陶瓷制品,瓷鱼盘又是我各种收藏品类中的最爱。 
  记者:青花瓷在大众当中认知度很高,您收藏的这么多青花鱼盘中,有多少可以归入文物范畴?
  冯增木:市场上流通的青花瓷鱼盘,还算不上文物。因其生产年限多是在清末或民国年间,在当时也不属于专供欣赏和陈设的工艺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实用餐具,一般用于祭祀摆供,也是年节或公事中的宴席“大件”。青花鱼盘的规格很不统一,小者口径在22cm上下,大者26cm左右,最大不超过28cm。其鱼图案多为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也有多色“窑彩”者,但极为少见。鱼盘还有“南瓷”和“北瓷”之分,南瓷产于景德镇,瓷质较细,胎体稍薄;北瓷产于博山或唐山,瓷质稍粗,且胎体略厚。
  记者:在收藏过程中,肯定有很多难忘的故事吧?
  冯增木:是啊,在收集鱼盘的经历中,可谓处处是学问,事事皆文章,时时有趣闻。
  20年前,景德镇的朋友送我一个当地出产的青花鱼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鱼图案的瓷盘,我爱不释手,时时把玩。后又有一位经营旧瓷器的朋友听说我喜欢鱼盘,一次送来了5个要出让于我。我问价几何,来者说,50元一个买的,您给我加个打的费,60元一个好了!我看他如此实诚,颇受感动,于是付了300元留下了这5个鱼盘。对这些鱼盘,我格外爱惜,逐个擦拭,并摆于案头欣赏,自以为捡了便宜。后来与收藏旧瓷器的行家谈起此事时,他说您多花钱了,没有这么高的价格,不信您可亲去文化市场上了解一下。果然在文化市场的地摊上发现了同样的鱼盘,一问价格,一般在20元至30元之间,比原来所购便宜得多,我当即便不还价购了数个。其后一有机会发现鱼盘,都一一收于囊中,有时还去泰安、临朐等地采购。几年下来,收集的鱼盘一摞又一摞,形成了规模,形成了系列。
  记者:鱼盘可以说是瓷器收藏的一个小门类,您认为它的收藏前景如何?
  冯增木:对于收集鱼盘,有的瓷器收藏家不以为然,说该类瓷盘都是“大路货”,算不上收藏品,没有什么升值潜力。而我没有听信这一家之言,我收集的是文化、是爱好、是兴趣!
  鱼盘虽然曾为生活实用瓷范畴,但却个个都是人工手绘的图案,且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颜色古朴,有一定的艺术性,此为艺术价值所在。鱼盘的生产年份是在清末或民国年间,距今已有70至100多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上讲应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一定的文物价值。鱼盘出现的历史是短暂的,开始的产量肯定较大,但其消耗量也是大的,而存到今日实为百不传一,且具有不可再生性。鱼盘曾是生活实用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完成了它的实用使命,演变为仅供陈列欣赏的收藏品。当鱼盘置于架上供我欣赏时,心中总是涌动着莫大的满足和无比的喜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