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谤木如何演变为华表
  • 2012年03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刘亚伟,笔名亚子,北师大研究生学历,原籍曲阜,下过乡,当过兵,资深报人,现为自由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科普读物等十余种。
  厘清生活中的伪常识与真常识,是我们踏上追求好生活之路的一个起点。
  北京天安门前有许多装饰性或精神性建筑,比如纪念碑、纪念堂,前段时间一度还多了一尊孔子像。不过若论起资格来,恐怕谁也比不上那根汉白玉盘龙石柱,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华表。可如果要问华表是干什么用的,恐怕就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了。
  传说,古时候某个部落酋长带领部众外出狩猎,由于事前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导致那次狩猎无功而返。追悔不已的酋长砍下一棵树,把它竖在自己茅屋的门口,把这次失败的经过刻在上面,作为对自己刚愎自用的警诫。他把这块木头命名为“谤木”,通告全族,不论谁对他处理事务的方式有异议,都可以刻在上面来提醒他。
  最初,木头上很快刻满了字,酋长又竖起了第二根谤木……部众通过谤木参与部族事务、表达自己对酋长的意见,形成了常识。酋长在众人的批评和建议下,处理族中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他的部落渐渐强大起来,收并了附近几个部落,组成了一个国家。
  国王的宫殿落成的时候,酋长——也就是现在的国王已经年老,大部分事务都交给了新一代继任者去处理,他特地命人把那两棵谤木从茅屋前搬来,继续竖立在宫殿的门外,提醒年轻的国王从善如流、执政为民。
  新的国王老了,更新的国王即位,卫兵在门口把守着,闲杂人等早已不能靠近谤木,大家也早已忘记了谤木的作用。当更加宏伟巍峨的新宫建成之后,大臣觉得这两块被人胡写乱画了很多字的烂木头放在金碧辉煌的宫殿前实在有碍观瞻,就扔掉了谤木,用汉白玉精心雕刻了两根柱子,在门口竖立起来,严禁平民在上面胡写乱画,并更名为“华表”。
  这个故事基本符合历史记载。《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
  相传华表为尧所创,始于尧都。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尧是开启华夏文明的贤明君主,设立诽谤木正是要博纳众谏、广泛听取民众意见,以便改进朝政。为了打消大家的顾忌,达到言者无罪、畅所欲言,就特意竖立起了这一诽谤木。可以说,“诽谤木”是体现尧民主政治的一个常识。随着时代的推移,诽谤木演变为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蟠龙缠绕的华表,失去了帝尧设立诽谤木的本意,成了历代帝王皇宫的装饰物和帝王尊严的标志物。
  古时的“诽”字有批评否定之意,“谤”有勒令、要求、提醒之意,两个字连接起来,是警告、警示的意义。所以“诽谤木”也可称为“警示木”。
  随着木头的诽谤木变成石雕的华表,原本对统治者的“警示”也就变成了“不得惊扰”——凡经此路段的人员、车队、马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喧哗、不得急行、不得无礼等等。
  至此,酋长、君主应该接受部众、民众监督、批评的常识就被完全忘却,“不得惊扰”成为新的常识。而“诽谤”一词后来竟然演变为一种罪名。这大概可以看做“常识”是如何被遗弃与遮蔽的经典案例。
  现实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更多的常识,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被故意歪曲、遮蔽。重新回到常识,重新建立常识,厘清生活中的伪常识与真常识,是我们踏上追求好生活之路的一个起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