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蓝色硅谷不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青岛海底文明有了保护神
  • 2012年03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去年5月,青岛市博物馆举办了“南海一号”沉船文物展。(资料片) 本报记者 杨宁 摄
本报记者 孟艳
  作为蓝色硅谷的重要项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已于3月17日签约。基地成立后面对的不光是青岛水下遗产保护,还要制定黄海、渤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协助参与全国性的重大水下考古,探访海洋文明。
基地在青岛,目光在全国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介绍,青岛目前的水下文化遗产主要是在沿海,包括一战时候的沉船还在海底。建设水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不光要面对青岛的水下遗产,按照国家的要求,在青岛设一个基地,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制定黄海、渤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工作方案,协助调查、发掘、保护,参与全国性的重大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项目。这是在青岛设定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主要职责。 
  基地的意义主要在于探访海洋文明。现在陆域文明在不断发掘,比如陆地考古,但对海洋仅仅发现了一部,例如在南海,水下航母发现了航海,包括海山贸易的一些情况。这会影响到今后对海洋的重新认识,让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深海。
总投资15亿,深潜基地获批复
  韩守信介绍,作为国家唯一一个海洋深潜技术保障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深潜基地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根据批复,深潜基地主要是建灯塔、导航、大洋通讯、科普教育、学术交流、人员培训、行政服务、科学实验、码头作业服务、维修保障、VHF的水深通讯设施、生活配套功能区。
  目前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方式对海洋进行争夺,青岛的深潜基地则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海洋、利用海洋的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建在青岛,将成为青岛吸引、凝聚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有利于进一步确立青岛海洋科技国家队的地位,也标志着青岛海洋科技走向深海。深潜基地除了为深潜器提供技术保障外,还要为国家科考船如“大洋一号”提供停靠港。深潜器里面有很多高新技术集成,它通过深潜基地所做的实验,会带动大家对深海的认识。不久,国家可能要在深潜基地进行深潜七千米实验,深潜基地一定会为实验提供可靠的保障。 
防渔业资源枯竭 再建3处人工渔礁
  在近海捕到的鱼越来越少,过渡捕捞已经成为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青岛发展蓝色经济,怎样合理利用保护海洋?
  青岛市蓝色经济办公室副主任方震介绍,为改善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最近青岛市已经建设了五个人工渔礁的区域,下一步还要再建设三处。要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区,从源头治理、综合整治、实施环湾重点河流的截污等整治工程,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治理,限期治理涉海的企业,在保护中开发海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