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恐怖老酸奶”须及时证实或证伪
  • 2012年04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郭之纯

  4月9日,微博上盛传一则堪称恐怖的消息:身份认证为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朱文强于凌晨1时发微博称:“央视一哥们儿说,以后别吃果冻和酸奶了,问为啥,他比喻说,哪天你们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们肚子了。”中午11时,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发出相似的内容:“转发来自调查记者的短信。同志们:不要再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
  两则微博,被网民迅速转发并引起热议,虽然赵普随后删除了该微博,但看网上的反应,多数人都“宁肯信其有”,还有人从技术角度做了更详细的说明:“老酸奶和果冻黏稠成型,其实是大量添加工业明胶。工业明胶,就是用垃圾里面回收的破烂皮革之类做出来的。食用明胶是合法的添加剂,但价格比较贵,于是一些不良商家就用工业明胶替代。”
  人们之所以选择相信这种“不细说”的消息,或与有关央视的一些记忆有关:6年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曾对记者坦言:几乎每一期舆论监督节目都会遭遇公关,有一段时间节目的播出率只有50%,未能播出的节目被贴上橙色标签永远锁入了柜子。再往前几年,《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亦曾披露:由于难以应付众多的说情者,《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分量一度由47%降到17%。有如此经验在先,而且朱文强的微博里明确表示:“(央视)这哥们儿称,这才是今年‘3·15’晚会重头,可惜没播。”人们自然宁肯相信央视有过这样的调查,而且还猜测央视再次“被公关”了。
  由是,央视和老酸奶、果冻一起,立即成为口诛笔伐的靶子。特别是央视遭受的隔空质问尤其汹涌。
  看目前情势,对于这样的消息,央视有必要立即证实或证伪:是不是确实有过这样的调查?老酸奶及果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若有问题,是普遍的还是只属个案?显然,若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或调查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如两则微博所描述的那样,则这样的微博便是谣言,央视理应及时辟谣,甚至还应该为此诉诸司法机关,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而倘若确实有过这样的调查结论,也应该马上借机公之于世,给公众一个明白,同时,也要对节目为何尚未播出给出合理解释。
  总之,无论真与假,对此都没有丝毫拖延的道理。拖延处理,既有损公众的知情权,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会对商业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无论是冤枉了好企业,还是放过了坏企业,都是新闻监督的失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