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爆红小说《小张和小丽》里面很多原型都能在聊城找到
小说作者原来是水城一名“80后”大男孩
  • 2012年04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小说最初发表在百度李毅吧,网友反响强烈。(网页截图)
  小说中提到的“成都小吃店”就是位于新开大酒店对面的这家成都小吃。               本报见习记者 马真 摄
  本报聊城4月12日讯(见习记者 马真) 近日,网络小说《小张和小丽》网上爆红,不少网友将其奉为“神作”,小说吸引了大量粉丝。记者发现,小说里面提到的餐厅、景点、酒店等不少原型都能在聊城城区找到。经过努力,记者联系到小说作者,他原来是水城一名“80后”大男孩。
  据了解,《小张和小丽》篇幅大约有5万字,讲述了一个职专毕业的普通男青年的两段感情经历。小说最初于2012年3月15日发表于百度李毅吧,之后不断更新并被各大贴吧迅速转载,仅李毅吧就有近500万的点击量、一万多条回复,各大贴吧总浏览量近千万,其点击量、回复量、文字水平等各方面在贴吧原创文学中首屈一指,被众多读者誉为“神帖”。
  随着《小张和小丽》在网上的人气不断攀升,不少网友对小说作者产生极大的兴趣。网上有猜测是河南人,也有说是武汉人。记者阅读小说发现,文中多次提及的湖边旋转餐厅及辛集、马颊河、台前三地组成的“新马泰”,颇有聊城风味;很多餐厅、景点、店面等原型也能在城区找到。通过记者的努力终于联系到作者,求证得知作者原来还真是聊城人。
  作者“开开”真实姓名高恒,聊城人,地道的八零后。高恒平时就爱涂涂写写,在《小张和小丽》之前,他曾在起点网连载小说《传说的勇者》,篇幅达60多万字,还有两个单篇,《不入长安》和《茉莉记》,也都有不错的口碑。《小张和小丽》反响这么大,是让他始料未及的。
  说起小说创作,高恒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告诉记者,曾在2007年的时候,某网站想和他签约出实体书,但被他拒绝了,“写作对我而言只是兴趣而不是职业,千万不能商业化,一旦上纲上线,就损失了原本的初衷。”
□对话小说作者 如果有机会,希望能拍成电影
  记者:小说是你的真实经历吗? 
  高恒:经历谈不上,我没去过洗浴城、没去过凤凰、没结婚、没女朋友,文中人物大多是耳濡目染见到或者想到的,糅合在一起,一点一点编织出来的。就像吴承恩不一定取过经去过印度,但是却可以写出西游记一样。小说就是一个理想化的具现表达形式而已。 
  记者:文中多次提及的地方和故事发生的背景,都是在聊城吗? 
  高恒:写的时候架空了城市的概念,但是文中所出现的例如旋转餐厅或者湖边等等,确实都是以我们的一些场所为原型写的。期间穿插调侃了几句武汉话和“辛马台”引起不少网友好奇,这也是始料未及的,因为是小人物和小故事,所以并没有融入大时代和大背景,而且我也几乎没出过远门,闭上眼睛能够想象得到的,也都是我们家乡的一草一木,熟悉无比。 
  记者:不少网友热切反映想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你的看法是? 
  高恒:虽然把小说文字勾画出的东西用现实勾勒出来很困难,但是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最好,一方面可以把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聊城展现给大家看,另一方面也可以圆了大家的一个心愿。前些时间有朋友给画成了漫画,反响也不错,不过他临近毕业设计,没太多时间,加上又是鼠标作画,只更新了两页。 
  记者:对于《小张和小丽》在网上爆红的现象你怎么看?
  高恒:一直到现在上网,都会弹出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的回复和关注,前些时间更是夸张。在我看来,对文章深有感触的人,是因为他的阅历丰富,文字只是一个提供想象的凭借,由读者自行代入,很多人表示看到落泪并夸张地说此生难忘,我想他们难忘的大多都是自己心底的人,只是借着小张或小丽这两个影子联想到了而已。人总是在不断成长和前进的,一生之中所遇之事和人就像列车两旁掠过的风景,疾行之中总难留意,或许不经意间才回忆起沿途曾有最美的风景。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引子而已,真正伟大的是看懂这篇文章的每个人。
  本报见习记者 马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