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年04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应对毒胶囊事件,简单的召回显然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彻查“人祸”因素,严格执行法律以肃清事故根源。
□本报评论员 石念军
整肃“毒胶囊”有望进入实质性追责阶段。就在卫生部通知召回问题胶囊之时,22日,《中国青年报》发文称,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严肃惩处毒胶囊事件。目前,药监局已全面部署整顿。 稍加回顾此次毒胶囊事件的推进其实不难发现,从药企的“百般狡辩”、“拒不道歉”到卫生部通知召回、药监局全面部署整顿,官方对于这一事件的轻重缓急的判定,在过去一周左右的时间里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从这个方向上分析,中央领导多次批示也表明,此次铬超标问题胶囊事件的背后,监管部门存在比较严重的失察之责。 梳理近年来爆出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难发现,不管是“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还是铬超标的问题胶囊,这些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有极大的共性,它们往往不仅是涉案企业的具体违法案件,多数还存有政府监管部门的失察因素。因此,一旦问题被爆出,我们通常就会看到政府的介入首先是严控事态恶化,同时展开定性调查,最终落实相关处理,依纪追究政治责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而以往的经验也表明,是单纯的追究法律责任还是一并追究政治责任,不同的组合选择往往也暗含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同时,虽然在案件的定性上一般倾向于偶发性具体违法事件,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对类似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研判已经十分审慎。 就铬超标毒胶囊事件而言,相关方的态度转变与社会舆情的持续发酵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内的稍微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得公众谈食而色变。跟问题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样,毒胶囊的社会危害性已不必赘述。甚至,与前述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相比,毒胶囊的危害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通过发起“扫雷”行动将问题胶囊清出流通市场,进而最大限度地杜绝“毒胶囊”继续危害具体人群;通过秉公调查整肃问题行业和领域,以期回应社会关切、重建行业诚信。卫生部要求召回问题胶囊实际是局限于对企业的整顿,而中央领导批示严肃惩处应该被理解为解决监管责任的问题。众所周知,偶发性具体违法案件本就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如果“人祸”的因素不能控制到最大限度,这种偶发性具体违法行为就会蔓延为常态。 因此,应对毒胶囊事件,简单的召回显然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彻查“人祸”因素,严格执行法律以肃清事故根源。因此,除了药监局、卫生部的介入和中央领导的批示,我们也希望能够看到公安、检察等部门密切注意此案背后监管部门有无涉嫌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