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齐鲁晚报数字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拉开一段时间回首,更客观
  • 2012年07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知青集体户。 本报资料片
  ◤下田劳动前先念语录。 本报资料片
  本报特邀撰稿 卞奎
    在这场历时经年的运动中,千百万人大迁移,或回乡、或插队、或支边,曾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轨迹,涉及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卞奎
  电视剧《知青》的热播,牵动了世人的视线。其实,我们这代老知青更是怀着深情的复杂的目光,常常回眸历史长河中所涌动的知青上山下乡所腾起的高天巨浪。
  如果说先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带有若干的理想主义色彩,知青也曾为荒原变绿洲及老少边穷的变化做过贡献,那么1968年以后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轨迹。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毕了业就走,成班级、成街道地走,时称“一片红”。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上山下乡知青人数前后累计高达一千八百万。山东的知识青年足迹遍布于齐鲁大地的108个县及青海、甘肃、山东、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地建设兵团,有数十万计的知青大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知青全面大返城,史界认为1981年当视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年份。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甚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搞得好的地方,曾有广阔天地的诗意发挥,而更多地区的知青含辛茹苦岁月蹉跎,其高潮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之结——无悔与有悔、积极与消极、豪情与悲怆交织于一炉……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境遇虽然不同,但现今大多已退休或临近退休,也有一定数量的知青永远献身于当地。往事历历在目,令人感慨万千。
  值得提出的是,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中,我省知青参加建设兵团是规模比较大的成建制的途径。上世纪50年代,有相当一批山东知青赴新疆建设兵团,60年代中期以后,拥有更大数量的知青奔赴青海建设兵团、甘肃建设兵团、内蒙古建设兵团,1970年还成立了山东建设兵团。
  历史是一面明镜,它不会任人打扮,相反它的真实记载将会烛照千秋。由于知青上山下乡形成高潮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当中,其若干的评价,势必关系到这一段的评价,因此拉开一段时间来回首往事,更具有客观性。
  经过几十年来的认真反思,我觉得知青上山下乡这个事情有其不可否认的社会意义,只是当年的策略或做法有问题。立足于历史发展的高度,我和我的知青战友们更多地认同我们当年的大返城只是战略的撤退,而战略的进攻和发展还会有待时日的。果然,又一轮大西北开发,又一轮大学生农村支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知青上山下乡的继续,只是换了换提法而已。众所周知,当年知青的构成人数众多,几乎包容了大多数家庭和社会各个阶层。细数当下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普通人员,都曾有知青身份。
  因而回眸研究知青史,也就是关心社会现状。我们除了要研究精英人士成功的轨迹,更要关心知青中的弱势群体。实话实说,返城后好多知青境况十分窘迫,下岗的或没有正当生计的人,仍为数不少。在知青史的研究中,应当着眼和提供更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经验值得审视,回首往事可以反思在特殊历史时期统筹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农业生产落后等问题的艰难尝试。在这场历时经年的运动中,千百万人大迁移,或回乡、或插队、或支边,曾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轨迹,涉及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形成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如果说,全国有1800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山东的知青人数高达48万的数字统计比较靠谱,今天,不管为知青群体打上怎样的时代烙印,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一批批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的热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广大农村建设,积极屯垦戍边、扎根边疆,他们曾以生命相许,用奉献牺牲、顽强抗争、自强不息,诠释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是理当讴歌的。
  回眸知青史,所张扬的是一种奋斗不止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知青返城后,面对现实第二次创业。知青中的强者,已经成为各地政治、经济、教育、医疗、文艺等领域的佼佼者。还有一些知青因种种原因,留在了边远地区选择扎根,都是值得我们怀念的。恁多的经验与教训,知青经历了几十载而常青不老的励志精神,都是值得借鉴与存留的。
  热爱生活,不忘过去,这也许是我们一代知青经久不息回眸这段历史的道理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