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实里的东北乡,剩下的都是文字里的旧梦
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
  • 2012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村里满是丰收的喜欢,不过收获的是黄色的苞谷,不是红色的高粱。
本报记者 周锦江 赵磊
  获诺奖之后,莫言10月13日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说:“《红高粱》是我年轻时候的作品,现在重读既能读出很多的不足之处,也能读出我现在无法写出的章节。”
  在莫言笔下的“东北乡”,有颜色、有味道、有精神,但现实中的土壤却在不断地被蚕食。年轻人没有办法去继承,因为没有发现它可以养家糊口的特质;年轻人不会按照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现在更大土壤已经没有了。

  窗花快没了,
土炕还能留多久

  16日中午10点多,就在与东李家村一街之隔的西李家村,57岁的李可刚坐在自家门口抽烟。门前是今年刚刚收上来正在晾晒的玉米。李可刚一儿一女,都在外面。女儿已经嫁到了邻村,小儿子在杭州读的大学,也在杭州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李可刚记得,以前母亲就会剪纸,而且剪得非常好。“我小的时候,村里有半数的人都会剪纸,都是贴着絮棚(用剪纸装点纸糊的天花板)。”
  随着时间推移,至上世纪80年代,村里会剪纸、贴窗花的人就越来越少。而如今连窗花也不贴了。“都是玻璃窗,也就没有贴的了。”李可刚说,以前是纸糊窗户,窗花初贴好看,但时间一久就会脱落、散乱,现在有了玻璃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成了大家的第一追求。
  现在,就李可刚所知,西李家村会剪纸的人顶多三五个,而且其中之一就是他哥哥。哥哥早早就从母亲那里学来了剪纸的手艺,但也只是剪着玩了。
  在莫言旧居内,还可以看到塌掉的土炕。在高密看不到红高粱,倒还可以看看农村的土炕。2002年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前往他的家乡探访,当时就要求到莫言的老屋,在土炕上睡了一晚。
  在高密的平安庄,多数村民家里还保留着土炕,因为村里有“取之不竭”的各种秸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改种蔬菜等经济作物,土炕还能否存留下来?
高粱快没了,
高粱酒还香吗

  胶河水30年前是清澈见底的,小河小虾、蟹子、蛤蜊、鱼,什么都有,一年四季下来的时候成片成片的。毛蟹、大闸蟹愿意吃新鲜的牛粪,那个时期家家户户养牛,毛蟹自己就爬上岸,过来吃。
  胶河旁边也孕育出成片的高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给这片土地打上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标签。
  有村民回忆说,当时红高粱剧组过来拍摄的时候,我就在边上看着。当初剧组过来种了50亩红高粱,在大栏乡那边。“听说一亩地给补贴了300元”,村民说。
  在李可刚的记忆中,以前村里种过红高粱,上世纪七十年代,红高粱就已经不再受到村里人的青睐。而到了现在,满眼望去,整个东西李家村,找不出一根高粱。 
  成片成片、殷红如火的红高粱,即使在整个高密,都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这幅色彩浓重的画面,似乎仅仅是停留在1986年拍摄的那部《红高粱》的电影片段里。
  如今,红色的高粱早已被替换成金黄的玉米。在高密,农民不愿再种红高粱。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曾经为了鼓励农民种红高粱,每斤高粱补贴1块钱。
  鼓励政策下,农民的积极性也只是维持了不到一年。第二年,即使补贴,也没有人种了。
  红高粱没了,高粱酒还有。
  在高密酿酒厂门市部里,有半人高的大酒坛子,里面装的是微微有些发黄的高粱酒。全然没有小说中说的血红色。据介绍,高密酿酒厂1948年成立,当时,酿酒原料就是本地的高粱,后来,种高粱的人少了,厂里便从东北进货。现在,高密酿酒厂出产的所有高粱酒,都是出自东北。
  这里65度的原浆高粱酒,一斤卖18块钱,城里的老人,喜欢用塑料瓶打这种散装酒。在有些小卖部,还有更便宜的。年轻人,喜欢带包装的。厂里出品的最高档的白酒,叫做“商羊神牌高粱红”,53度,800元一瓶。
  红高粱没了,高粱酒还有吗?
手工艺没了,
“民间”还在吗

  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西李家村的西北角,一个建在李可平家宅基地上的简陋厂房内,印染机器正在“嗡嗡”地响着。屋内热气蒸腾,入眼的则是一片红。
  红纸、红色的染料,李可平和女儿在厂房里不停地调试着机器和温度。“挖煤的手是黑的,俺这手是红的。”李可平整理了一下染料后,将沾满红色的双手放在盆子里面清洗。
  李可平的双手因为长期沾染染料,已经洗不出来,虽然三五分钟之内他就洗了4次手。
  李可平今年只有66岁,但是他从事红纸的印染工作的时间就占据了整个生命的一半还多。“我从1978年、人民公社那时候开始干这个,到现在已经34年了。”
   那个时候,李可平是在生产队的印染作坊里工作,后来他就自己承包了下来。“自己干,比打工好一点,在家门口工作。”
  在1982年到1983年的时候,整个李家村印染红纸的有100多户,而且都是手工制作,年产量能够达到1000多吨。到现在,手工作坊只剩两三户,机器印染还有三户。
  手工制作的红纸,比机器制作要更加复杂麻烦,复杂程度在10倍以上。“手工做的话,有能用上黄锡箔,也就是土话说的‘金’,但是机器的用不上。”
  机器制作的红纸每平米0.35元,而手工制作的红纸要贵一些,每平米大约0.5元。在李可平的厂房东南侧,一家手工制作红纸的农户,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理由是制作秘方不想外传。
  “我们一年的产量,也就是100多吨,全村加起来500多吨。”李可平的作坊,基本上是开工半年歇半年。夏天开着机器染纸太热,基本上就是从秋冬季才开始忙。因为生产出来的红纸,不是用来剪纸,而是用来做对联或者剪喜字和福字,过年前才有需求。
  准备白纸,放到机器上,调试好染料,然后用蒸汽烘干红纸。每天,李可平都是4点半起床,过来给机器预热升温,6点钟,正式开始制作红纸。然后,就这样一直干到晚上6点半收工。常年在厂房中盯着,李可平少不了吸收
  “一天能生产一吨,这种红纸就是单面红。”一吨的红纸,差不多是40扎×500张,按照面积来算,差不多是1.7万平方米。
  李可平说,现在红纸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是现在的原料纸难买,再就是红纸的需求量降了。“像你们年轻人,买对联都是喜欢花哨的,直接电脑打印的。这种红纸上面写字的对联,越来越难卖。”
  在山东省,制作红纸的两大基地,一是潍坊高密,一是临沂沂水。因为临沂的劳务价格便宜,所以他们生产的红纸成本就低一点。
  “临沂那边制作红纸的,大部分都是偷偷过来高密拜师的。”李可平叹息,当初都是外面来的人过来拜师学技术,但是现在,当初的徒弟都要快把师傅饿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