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卖菜人:
车轮上的生意
  • 2012年10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夜深了,曹师傅才得空吃饭,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让他很满足。
  ◥65岁的马京民和儿子一同来城里卖菜,小小的货车里,被褥、暖壶什么都有。
  ▲庞大姐将货车的座椅放下,铺上被褥,这就是她跟丈夫临时的卧室了。她笑呵呵地说,“凑合着睡吧,挤着也暖和,再说一会儿就天亮啦!”
  ◤早6点,菜农们早已经起床、掀开车后斗的盖布,一天的买卖又开始了。
片/本报记者 王媛 文/本报见习记者 陈熹 本报记者 刘帅
  编者按:秋冬交界,天气由凉转寒,城市在悄然间也有了改变。在路边、小区、城乡接合部,有一些人群,他们怀着朴实甚至有些“卑微”的梦想,在为生计奔波,也在服务着这座城市。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生计”专题报道,关注他们的生活点滴,也让我们的城市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27日凌晨4点,章丘高官寨单家村,单余峰紧了紧衣领,催了声还在屋里的妻子。妻子应了声,穿上外套,看了眼熟睡的小儿子,和单余峰一起上了货车。
  单余峰的货车上载着3000斤大白菜和300斤菠菜,他们将要赶往省城,争取在3天内卖掉一车蔬菜。单余峰打了个喷嚏,期盼能占到个好地方,早些将菜卖出去。
  最近蔬菜行情不好,去村里收菜的菜贩很少,收购价格也不高。为了多卖点钱,村里的不少人家和单余峰一样,驾着满载自家蔬菜的小货车开向四面八方。
  单余峰家种着7亩白菜,从上周刚开始,为了卖菜,他要在章丘和省城来回奔波三个多月,“全卖完都要过春节啦。”
  为了能快点把菜卖出去,单余峰和妻子庞爱艳会分工协作,妻子推着小拖车走街串巷,自己守着货车卖。
  晚7点,夜幕已拉开,庞爱艳推着小车和丈夫会和,他们不打算回家,这几天他们将睡在驾驶室里,直到把菜卖掉。
  庞爱艳很是挂念家中的孩子,大女儿刚上高中,8岁多的小儿子还是缠着妈妈的年纪,小娃娃每天晚上打电话,问妈妈啥时候卖完白菜回家,“电话里哭着让我们不卖了,可是不卖菜咋办呢?”
  夜8点半,顾客慢慢减少,菜农们聚集起来,聊天说笑,他们大多来自济南周边。德州夏津县的小宋还不到22岁,是个“90后”,刚入行几个月,和朋友一起从河南焦作拉铁棍山药来省城贩卖。
  他们聚集的地方是一个菜市场的路口,早市6点开张,7点之前对他们来说是黄金时间。7点多就会撵人,菜农们就四散开打游击。
  “现在每天都得担惊受怕,生怕被罚款,被撵走。”同是高官寨的小刘说道,“夏天西瓜都有临时销售点,蔬菜为啥没有?”
  晚9点,来自济阳来凤村的马京民还在拾掇着自家车上的西葫和西红柿,马京民今年65岁了,和儿子马光银一起进城卖菜。
  晚上快10点的时候,马京民和儿子支起白色塑料布盖住货车后车厢,将西葫和西红柿拨弄靠边,在中间的空处铺上一层褥子,盖上被子就成了城里的“床”。被子褥子都挺厚,晚上睡着并不太冷,马京民爽朗地笑着,并不觉得睡在露天的货车上是多苦的事情。
  另一边,庞爱艳开始在驾驶室里铺上被褥,她和丈夫将挤在狭小的驾驶室里,凑合一个晚上,等到第二天早市开张,他们期望卖掉剩下的小半车白菜,踏上回家的旅程,家里有可爱的娃娃,有等待收获的蔬菜,而下一次的奔波,并不太远。
  单余峰和其他菜农们,有时也会抱怨生活的不易,但爽朗质朴的笑容却常常挂在脸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