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梦”与民族精神自觉
  • 2013年05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一个人须立志,才能走得远;同样,一个民族也必须心存高远志向,才能具有远见和持久而坚韧的力量之源。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梦想是认同感的基础,是凝聚力、向心力、软实力的来源。分享共同的梦想,才能使所有民族成员走到一起。
  □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它浓缩着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苦斗、求索与期盼,寄托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光荣与梦想。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以至于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我们这个民族走过了一条百折不挠的崎岖之路,一条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一条既悲壮又自豪的胜利之路。其中,离开若干代先进中国人的梦想引导,我们就不可能一路走来。
  中国文化的秘密,就在于它能够历久而弥新。就像《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大都消失了,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其中的奥妙安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这些文化梦想并非“水中月”、“镜中花”,实则负载着我们这个历史上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希望与向往。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它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是一种拯救的契机,正是它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在上下五千年起伏跌宕的历史命运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洋务派有实业救国的“强国梦”,但被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击碎了。梁启超呼唤“少年中国”的降生,意在唤醒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严复也曾提出“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的口号。孙中山先生当年是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他的遗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梦想是“唤醒国民性”。
  青年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拿起了笔?说到底就是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他意识到,一个思想沉睡、灵魂麻木的民族是没有救的,单靠身体的强健并不能改变一个民族的屈辱命运。正因此,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无不首先强调民智的开化。鲁迅赞赏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中国的脊梁”,这些人无不是具有执着追求和梦想的人。
  现代化是晚清以来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是中华民族自我拯救的梦想之所在。然而,中国的现代化是“被现代化”,其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这一特定历史语境注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就像美国学者布莱克所说的那样,是“防御式的现代化”。它给我们造成了一个迄今难以打开的“爱憎情结”:对于本土文化而言,我们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爱之深,责之苛”,这可以说是因“爱”而“憎”,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我们则试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魏源所言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可谓因“憎”而“爱”。西方的现代化没有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那种文化阵痛,因为它不是断裂,而是“寻根”。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就不仅有一个时代维度的问题,还有一个民族性维度的距离。
  自1840年以来,迄今大约170年时间,让我们这个民族魂牵梦萦的究竟是什么?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吗?但是,从“现代化”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尚存在一个转变,即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晚清以降,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及其带来的挫折感和失败感,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无疑是孕育“全盘西化”论的历史语境和温床。
  我们甚至出现了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也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以至于自我贬低、自我戕害。例如原本就是为同胞准备的产品,其说明书用的都是洋文,就是不用中文,其中折射出来的文化心态耐人寻味。“自我殖民化”使人们总是心甘情愿地用外来的强势文化把本土文化格式化。这种文化的自卑甚至自虐,是民族自我意识的丧失,是一种深度的文化自我迷失。其实,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这是非西方国家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陷入的一个误区。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逐步去西方化,才是所有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项必须面对并完成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说得好,人的解放就是把原本属于人的归还给人自己,解放的目标不过是人的自我复归罢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解放,也就是文化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对文化意义上的自我的重新发现,这无疑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自觉活动。离开了这种自觉,就不可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在文化意义上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梦想成真的过程。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一个人须立志,才能走得远;同样,一个民族也必须心存高远志向,才能具有远见和持久而坚韧的力量之源。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梦想是认同感的基础,是凝聚力、向心力、软实力的来源。分享共同的梦想,才能使所有民族成员走到一起。
  因此,“中国梦”成为唤醒民族精神自觉的契机和动力,它使我们的民族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力量。诚然,要想梦想成真,一点儿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历史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努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