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屡屡上当,根源究竟在哪
各方会诊:监管部门、社会、子女都有责任
2015年0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人买保健食品常被忽悠,这只是因为不良商家的忽悠能力强吗?本报对保健用品洗脑式推销连续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士对此谈了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导致目前的状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改变这种状态也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秦雪丽                   
  准入门槛太低
处罚力度太轻

  “要想从根上解决保健用品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加强监管。”长期从事健康产业的业内人士宋华西认为。目前,保健食品行业混乱,品种繁多,与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有很大的关系。宋华西说,和很多商品一样,保健食品一旦在市场上流通,再想监管好确实不容易,但可以从准入机制上下手,比如提高行业门槛和一些准入资质,对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下发上严格控制,提高保健食品本身的含金量,才能杜绝后期问题的出现。
  如何监管保健食品?国外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在美国,对保健食品的“原料”有具体的监管法规和要求,对任何一种新原料,都要进行试验,确保安全性。
  “在国外,保健食品非常普遍,食用者不在少数,但你看不到那么多乱七八糟、夸大功效的宣传。”山东省人大代表王全杰介绍,恰恰相反,国外的保健食品商家在这方面显得很“低调”,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商家可能要背负巨额的经济罚款和处罚。在国内,违法成本则很低,这也是一些不良商家屡次不改的原因。据工商人员介绍,根据目前现有法规,保健食品商家如果涉及虚假宣传,将会处以广告费用1-5倍罚款,责令暂停销售商品,虽然处罚力度有限,而真正受到应有处罚的也只是少数。
亲情沟通缺位
不良商家钻空

  “那个时候,感觉卖保健品的销售人员,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甚至比儿女还亲。”一位曾经上当受骗的老人如此感叹,老人说,她生病住院的时候,销售员经常去陪床,端茶倒水,一声一个大妈,让她心里很温暖。也正是这张感情牌,让她放下了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烟台工商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老人保健食品投诉的情况来看,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生活单调、孤独。“处理投诉中,我们发现有些老人独自居住,生活孤单。”该工作人员说,他们参加会议讲座的目的,都有凑热闹的情绪。“曾经有一位老人坦言,他买保健食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去玩玩。”
  生活中,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可去休闲娱乐的场所确实有限,这也让不良商家的“免费体检”钻了空子,小恩小惠加之热情的招待,让不少老人整日沉浸其中,方便了商家的洗脑式推销。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多和老人沟通。”烟台市老龄办一位工作人员说,目前,他们正在推广老人协会,在乡镇以及村居一级都成立老年协会,通过这样一个民间组织,给老人提供更好的咨询和法律服务,同时开设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让老人有好的去处。
分得一杯羹后
有人帮着忽悠

  “老人屡屡上当,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王全杰认为,这里面有老人自身的原因,有子女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
  相对年轻人,老人比较清闲,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便会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加之老人的知识结构较老化,思想单纯,很容易轻信一些不良商家的虚假夸大宣传。
  “这方面,媒体也是有责任的,应该加强广告的审查。”王全杰说,在老人眼中,媒体都代表权威、可信,但事实上,电视、广播、报纸上不乏虚假夸大宣传的保健食品广告,而一些缺乏良知的专家被不良商家收买,一些老人拿到小恩小惠后甘愿当“托”,甚至以身说法夸大疗效,帮着不良商家推广产品,欺骗其他老人。
  在老人上当的背后,其实有多股力量的纵容,有一个利益群体在帮着商家忽悠。“现在,一些商家缺少社会责任感,整个国民素质也有待于提高。”王全杰直言不讳地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