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公益讲坛“和讲堂”首讲
曲师大教授王曰美解读孔子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5年03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王曰美解读孔子修身思想。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济宁3月22日讯(记者 汪泷 贾凌煜) 21日,本报《今日运河》创刊十周年庆典结束后,大型公益讲坛“和讲堂”首讲正式开始,曲师大国学院教授王曰美关于孔子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讲座,发人深省。
“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通俗的讲,就等于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身份证……”当日上午11点,作为“和讲堂”的首讲人,大屏幕上打出本次讲座主题《孔子修身思想的当下价值》时,王曰美做了这样的解释。“孔子的思想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格局,也形塑了中华文化的性格。”王曰美说,每个中华儿女都是孔子的“遗泽”。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听众受益,王曰美也结合孔子修身养性的思想,以“内圣、外王”为例,在讲座的最后提出了“做好自己”这一观点。她认为,将儒家思想与当下现实社会相结合,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普及性,让更多的普通大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和讲堂”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是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高新区、曲阜师范大学、齐鲁晚报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国学院、济宁高新区科技中心、齐鲁晚报·今日运河共同承办。
“和讲堂”成功首讲后,作为济宁又一大型公益讲坛,今后在高新区科技图书馆多功能厅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讲座内容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穿插科普知识、人生励志等方面。本报也将对每期讲座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报道,让更多读者受益。
现场花絮
孔子经典名句,引全场齐朗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孔子,经典语句是少不了的内容,王教授刚念完第一句,300名听众齐声跟着朗诵起来,全场的氛围顿时高涨。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从学生家长到工作人员,这些语句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他们的脑海中。“小时候就学《论语》十则,别的都忘了,但这些名句一辈子也不会忘。”郑先生带着儿子一起来听讲座,儿子年龄小,对传统文化还没有概念,但他却很有感情,也希望从小就培养儿子对国学的兴趣,期盼儿子也能对传统文化热爱起来。在郑先生眼里,这些都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学起。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孔子的修身思想就在这些经典语句中。”王教授说,具体来讲,“修身”就是要做好自己,要有崇尚高尚的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要积极地入世,体现更多的担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听说教授开讲,引来众多学生
期待已久的和讲堂开讲了!记笔记、手机拍、相机录……王曰美教授的课件一出现在大屏幕上,听众们瞬间安静下来,埋头开始默默记录起来。
身着霍家街小学校服的三名小学生坐在第五排座位上,他们掏出纸笔认真地记录着王教授讲的内容。“先记下来,不懂的再回去问老师。”其中一位小学生晓宁告诉记者,自己上四年级了,只能明白这些内容的一部分,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她对国学的喜爱。
几天前,晓宁从妈妈那里得知科技图书馆有大学教授来讲国学课,她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两位暑假一同参加过国学夏令营的好朋友,约定结伴来听课。得益于国学夏令营,晓宁跟老师学了各种礼仪知识,并从生活中实践,妈妈夸她懂事多了。“这次王教授讲得也是如何修身,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一个小时的课程,王教授结合现下实事热点进行解析,完全没有想象中国学课的枯燥和无趣,许多小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本报记者 贾凌煜 汪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