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企业造机械技术升级变命运
2015年04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少传统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比如作为资本密集型和规模效益型的纺织产业,最近几年就受到产能过剩、用工成本提高、出口订单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冲击。而靠毛纺起家的山东康平纳集团,却通过对纺织机械的研发,成功占据了上游产业链,获得了行业转型的主动权。

  本报记者 张頔 实习生 邵群  
自动化设备
减少七成人力成本

  说起纺织印染,人们往往会想到染坊里工人穿梭于染缸之间挥汗如雨的场景,但在康平纳的印染示范车间,却几乎看不到人在操作,只有几位技术工人巡视监控。整个车间秩序井然,全部生产流程一键控制完成,整个纺纱染色过程全部自动化。
  “以前染色绝对是个苦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一个工人每天要搬运8吨-10吨的筒子纱。”康平纳集团董事长陈队范说。
  实现“机器换人”的技术升级后,以前一个染纱车间要13人,现在只需要3个人,综合算下来减少用工可以达到70%以上。而且不光是减少了人力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与科研机构合作
产业链上大“逆袭”

  这套获得国内多个科技奖项的自动化设备,是康平纳在转型压力之下自主研发出来的。
  相比今年一季度放缓至7%的经济增速,在刚进入新世纪时,纺织工业就已经显露出发展疲态了,康平纳也早早提出以技术升级改造来带动企业转型。2002年6月,陈队范带着总工程师鹿庆福到欧洲考察引进设备,当他们看到全自动染料设备时,很是羡慕,可一打听价钱,竟然要二百多万欧元。
  陈队范对鹿庆福说:“回国以后,咱们能不能自己做套类似的设备?”当时,鹿庆福觉得他只是在开玩笑,因为纺织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从产业的上游到下游,也就是从面料到成衣;而从纺织厂升级为机械厂,却是行内少见的。
  “我们了解纺织工艺的技术需求,如何实现这些需求,就要和机械研发部门合作了。”打定跨业的主意之后,陈队范就开始四处联系科研机构。从2006年到2012年,经过长达6年的攻关,生产线终于组装成功,并拿到了32项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累计投入一亿三千多万元。
  “当时研发纺织机械时,有很多同行不理解,觉得一没这个能力、二没这个必要,如今面对行业不景气的局面,他们才发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陈队范说,“经济增速放缓对纺织行业的影响日益显现,出口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行业对环保工艺的要求提高,来联系我们进行技改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