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应多保留些古韵
2016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日前,齐鲁晚报刊登了《300岁古树砍头让路,死活难说》的报道,二环南路东延项目施工需要迁移两棵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且这两棵登记在册的古树是济南仅存的9棵A级皂荚树中的两棵。时下迁移已成必然,但迁移后能否存活,相关部门却没有给出正面答复。
  古树娇贵,要让其迁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迁移后能否存活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我想,这是相关部门无法给出正面答复的原因所在。但是,既然是没有把握之事,那为何在项目前期规划中不想方设法“绕道走”?记得去年凤凰北路拓宽改造时,工程就曾经为一棵百年古槐让过路。假如这次与上次不同,真就只此“华山一条路”,那么,相关部门也应该事先周详论证,并通过媒体给市民说个明白,仅在园林局网站上公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也是让市民生疑、质疑、不理解的缘由。
  古树是先祖们留给后人的珍贵遗物,由于年岁长,大都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此次被迁移的两棵古皂荚树,每棵的树荫就有四五十平方米,假如因为迁移而死亡,那就实在太可惜了。
  古树是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少了它的身影,更不能没有它的身影。保护古树就是保护历史,保护历史是传承历史的先决条件。
  由保护古树让我不由得又联想到古建筑。在济南建筑历史上,老火车站被拆除是最大的败笔,它如今已经成为济南历史文化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过去的宽厚所是济南民居大院的集中地,如今的宽厚里则是组仿古建筑群体,所以说,今日宽厚里非昔日宽厚所,因为它没有传承历史气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历史不再重演。
  城市建设要发展,但不能以迁移或拆除古树古建筑为代价,对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尤其是这样。城市建设当然要破旧立新,但破旧之“破”,只是对没有保留价值的普通树木和建筑而言,对传承历史文化的古树古建筑是万万不能“破”的。同样,立新之“新”也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割断历史,而是在传承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要让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必须注重保护古树木和古建筑,但愿这次被迁移的两棵古皂荚树能“枯木逢春”,但愿被迁移这类事今后能少些再少些。如此才能对得起先祖,对得起今人,对得起后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