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时代楷模朱彦夫
直面苦难岁月书写极限人生
2016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彦夫,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近日,记者走进朱彦夫的家乡山东沂源,感受时代楷模的人格魅力。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保家卫国
铁血男儿受重伤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姐弟7个有4个先后病死饿死。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
  短短四年,他相继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上百次战役、战斗,三次立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冬天,刚刚迎来和平的新中国又面临战争的威胁,朱彦夫踏上了鸭绿江对岸陌生的国土。
  在入朝不久的一次空前惨烈的阻击战中,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三天三夜颗粒未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朱彦夫最终在敌军密集炮火的狂轰滥炸中,身负七处重伤,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也被炸出。昏迷中,饥渴难忍的他,竟迷迷糊糊将流到嘴边的眼球吞了下去。经过47次手术, 93天的昏睡,他才渐渐苏醒过来。
  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铁血男儿变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看的特残病号,朱彦夫几次爬上窗户想要自杀,却发现自己连死的能力都没有了。绝望时,连队一百多名战友全部牺牲的消息,让他冷静下来。
战天斗地
毅然回村造福乡里

  伤势稳定下来的朱彦夫转入了山东省荣军休养院,倔强的朱彦夫不愿意躺在功劳簿上等人喂饭,让人伺候。朱彦夫开始像孩子那样重新学习吃饭、穿衣、喝水、排便和装卸假肢。
  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1957年,担任村支部书记。朱彦夫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1982年,朱彦夫卸任张家泉村村支部书记。这时的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萌生了把战场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的想法。
  朱彦夫没正式上过学,只是在荣军院时上过几天识字速成班,好多常用字不会写,更不懂写作技巧。为打好写作的基础,他靠着那只仅有0.3的右眼苦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玉宝》、《林海雪原》等诸多名著,既从中吸取力量,又学习写作技巧。
极限人生
从未向命运低头

  开始写作时,他用嘴衔笔,得描几次才能认清。后来,他用残臂抱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为了回忆构思一个情节,他会不吃不喝呆上一两天;为了一个字一个词,他会搬来字典、词典查半天。看到朱彦夫写作是如此的困难,儿女们劝他口述,由他们记录,但朱彦夫坚持自己写,他觉得只有自己写才能有思考的空间,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1996年7月,朱彦夫把一部33万字的《极限人生》摆在了世人面前。其间,他翻烂了四本字典,用了几百斤的稿纸,总计写下了200多万字。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许多单位邀请他去作报告,他仍然不辞辛劳,全力以赴。1996年11月1日,在临淄区一次传统教育报告会上,朱彦夫突发脑中风倒在了讲台上,经全力抢救脱险。他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而无手无脚的半截躯干,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能活动。1998年6月,朱彦夫在别人的帮助下,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2010年9月3日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心脏又被放进了5个支架。
  朱彦夫是位普通战士、普通农民、普通党员,但又有着不平凡的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他从死神那里挣脱出来,重新燃起生命之火,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表现了一个在党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特有的生命张力。正如朱彦夫所说,他把生命的能量、生命的价值定格在了最艰辛、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